□王丹宁
时逢重阳节,刺桐公园里还有不少绿植和鲜花来应景,驻足观赏时,我不禁想起童年在这里玩耍的情形。
懵懂贪玩的小时候,我经常溜去姨婆家。姨婆是外婆的孪生姐姐,每次见我来做客,她总是“囝仔,囝仔”地叫个不停,俨然是我的另一个外婆。那时姨婆家在刺桐公园旁边,在“秋老虎”依旧肆虐的暮秋傍晚,只要太阳落山,热气褪去,姨婆就会带着我和表妹一起去公园锻炼。
依稀记得,那年重阳节的傍晚没什么风,很适合打羽毛球。出发去公园前,姨婆除了嘱咐我们带上拍子和一筒羽毛球,她自己还有条不紊地收拾出门的各种“必备品”,比如两个装满温水的保温瓶、擦汗的汗巾、驱蚊用的花露水或是好吃的小点心。还有些小物件,因隔着岁月长河,我已经记不太清具体是什么东西,但是姨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变戏法般从随身携带的小布袋里掏出对应的物品。
出发后,我和表妹扛着球拍走在前头,回头一望,就瞧见姨婆将鼓鼓的布袋挎在臂弯处,一脸笑意盈盈地看着我俩,还不忘不停提醒说:“注意看路呀!”从前,我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一幕,却不知姨婆给予的温柔,其实悄悄为我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暖流。
一走进公园,目标明确的我们,便直奔右手边的小空地,因为那里被竹子密密地围起来,一点儿都不走风,用来打羽毛球再合适不过。由于姨婆对这个公园很熟悉,我们掐着点来,一下就“抢占”了这个好位置。喝水、垫汗巾、做热身动作……一系列准备就绪后,我和表妹就手执球拍,开始打球。本着锻炼的初衷,年幼的我俩也不计较输赢的问题,球落在谁那边,谁就笑嘻嘻地捡起来。这时候,姨婆就站在旁边做“场外解说”,她有时夸我打出弧度优美的高远球,偶尔为表妹接漏的球而遗憾,还不时分析某个球的更好接法。就算空地上没有观众,但配上姨婆生动的“讲解”,我和表妹还是打得格外起劲。我的羽毛球技能,后来也是在那片小天地,渐渐提升起来的。
“‘收摊’啦,再打下去就伤眼睛了。”见天色暗下来,姨婆“准时”喊我们回家。帮我们收好球拍后,她还不忘抽走我俩背后的吸汗巾,摸了摸汗巾是湿漉漉的,姨婆笑着说:“锻炼效果真好,晚上我做绿豆粥配酱香饼,给你们加餐。”小馋猫如我,一听这话,开心得心里直冒泡,恨不能立马“飞”回家。姨婆这时就不着急了,只是笑眯眯地带着我和表妹绕着公园走两圈、散散热。那天的夜风,劲头大多了,时不时就把花草的清香揉进风中,这些香气萦绕在身侧,让人感觉通体舒畅,我想那应该就是一种叫做“秋日”的幸福吧。
此刻,秋风拂面,我脑海中又浮现出以前过重阳节时,和姨婆、表妹一起在公园里玩耍、运动的画面。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把园里飘出的馥郁芬芳纳入腹中,我忽然想念起绿豆粥和酱香饼的滋味,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如儿时那般,直奔姨婆家的方向而去。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