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泉州大地,红色沃土。2014年2月,在许集美、胡美金、朱义斌等老同志的积极倡导和不懈推动下,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成立。10年来,研究会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省市史志、社科、民政部门及省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等具体指导下,依托泉州丰厚的红色资源,汇聚全市高层次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抢救了一大批革命文史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大量泉州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资料,举办了多场学术活动,出版了一批有质量的系列丛书。
1
抢救珍贵史料 弘扬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泉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老战士、老英雄、老前辈已步入晚年,甚至永远离开,当年泉州将士浴血奋战、抗倭驱寇、拯救中华的故事以及珍贵的革命史料等,都面临遗失的窘境。因此,挖掘征集历史史料,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遗存,刻不容缓。从2014年成立伊始,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便本着立史存史、教育后人的信念,组织力量,克服困难,遍寻红色遗存,获取了许多宝贵的革命史料。
每每捧读崭新的《信仰的力量》等革命史料,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首任会长王素华总是心潮澎湃,里面的文字都让她肃然起敬、热血沸腾。“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红色记忆。”她说,“由于历史因素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不少革命历史资料出现霉变、粘连、字迹褪色的现象,有的甚至遭到虫蛀,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争分夺秒收集整理红色革命史料,10年来,研究会成员分工合作,分组走访了全市各县(市、区)数十个乡镇,寻访了数百位老战士、老干部、革命前辈及后人、亲属或知情人,从他们身上得到了诸多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的珍贵革命史料,收集整理了近400位闽浙赣老革命者事迹,有效填补了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泉州红色教育资源。
在广泛征集和开展项目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会编辑或联合有关部门正式出版了《泉州闽浙赣边区革命史文集丛书》7册,《泉州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等资料汇编23册,涉及人物传记、重大事件、地方革命史、革命老区村、五老人员、理论研讨、史料汇编等方面,不仅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体裁多样,包括文字记述、网页视频、图文画册、连环画、诗词歌曲等。同时,还开展了《中共泉州地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党组织的发展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隶属关系综述》《三朱地下交通站的创建及其作用与价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南迁德化的启示》《“晋南惠同安五县壮丁大联盟宣言”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及许集美、朱汉膺、苏鸿树等人物专题研究。配合市委组织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泉州党史9个专题的编写,协助完成原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审改任务。配合泉港、晋江等地有关部门完成《泉港区革命故事》《晋江沿海革命斗争史话》等编辑工作。多篇论文分别被《泉州学林》《泉南文化研究》《闽南》等期刊采用。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泉州党史研究资料库,为繁荣我市党史社科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和存史资政、教育后昆做出了积极贡献。
2
保护革命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泉州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加强泉州革命遗址保护,挖掘阐释红色文物价值,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泉州红色文化之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党史、民政、文化旅游、老区促进会等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推进当地修缮陈平山烈士陵园、吴敦仁烈士纪念碑、吴敦仁烈士旧居,推进泉港区“中共闽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遗址修复,“三朱大湖山革命遗址纪念亭”及闽中地委“埔顶寮会议”革命遗址兴建、陈列等,积极推动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并被列为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不仅如此,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还持续推进南安洪濑“晋南永工委”革命旧址修缮和陈列布馆工作;参与“安海镇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和“惠安暴动东桥屿头山陈列馆”、泉港涂岭“火花”支部旧址、惠安山霞后洋村红军纪念园、山霞新塘村陈琨革命烈士旧居陈列室、涂寨中共村兜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项目的陈列资料审定;积极推动陈平山烈士成功入列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支持并参与闽浙赣城区和环城工委下一代联谊会组织追寻革命前辈史迹活动……
如今,革命遗址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据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朱定波介绍:“每年都有许多外地访客和青少年前往各个革命遗址,深情瞻仰泉州革命斗争史迹,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泉州革命遗址已然成为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积极推动,既有效加强了泉州革命遗址的保护,也加速了泉州党史教育基地建设,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同时促进了红色旅游事业发展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3
用好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我们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十年来,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深度参与革命文物、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努力让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近年来,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坚持把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作为文艺作品创作的主方向,涌现了不少红色题材精品,讲好红色故事。支持协助晋江高甲剧团创排以闽中地下党革命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现代高甲戏《许书记借金记》,场场爆满;筹划并启动拍摄以“惠安暴动”革命历史事件为主要背景的电视连续剧《长夜星火》,其创新性、年轻化的作品风格引发主流媒体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发动氛围和极佳的社会影响。该电视剧于今年年初被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列入闽派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片单,并于今年10月8日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开机。
研究会还通过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对已开放的革命遗址,引导其丰富完善内容,改进展陈方式,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历史、革命故事,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强大合力。2020年6月,由塔头村两委和研究会主导的晋江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馆正式改造修缮,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塔头及周边沿海一带的抗日救亡、武装斗争故事。该展馆还组建一支由少先队员、教师和党员构成的讲解队伍,向来访者讲述曾经发生在塔头的跌宕起伏的革命斗争故事。此外,依托该展馆,还打造了集语音播报、全景游览、在线解说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只需手指点一点,就能720度VR全景游览塔头地下革命斗争史馆,搭建了指尖上的红色教育阵地。
为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泉港涂岭镇路口村以一村之力连续举办了两届历史文化节,力邀乡贤代表、文史界专家共同建言献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近年来,路口村持续开展《路口村史》编写工作,通过详细整理记录路口村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传承和弘扬红色历史文化;同时重视先辈红色事迹和革命足迹,多方挖掘整理历史资料,修复苏法全旧居和陈兴桂故居,释放红色文化的文旅驱动力;将路口村历史名人北宋进士谢履的事迹和泉州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项目有机结合,用好盐道、古驿道等历史遗迹,丰富了乡村文旅路线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坚守初心使命 强化责任担当
十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十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党史人物、革命遗址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十年来,研究会坚持服务中心的宗旨,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作为革命史研究机构,研究会坚持研用结合,紧抓每个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党领导泉州人民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和泉州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一代了解革命先辈为实现泉州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推出《峥嵘岁月写赤诚——追忆许集美同志》《许集美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文集,全面讲述许集美同志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离休之后等不同时期的革命事迹和斗争精神,激励后人铭记革命先辈为党的事业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历史贡献;举办朱汉膺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铁骨铮铮、丹心映日——朱汉膺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式,缅怀朱汉膺革命老前辈,让人们感受到这位泉州地区红旗不倒的代表人物的崇高气节;举办纪念惠安暴动90周年活动,撰写《陈平山与惠安暴动》,讴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闽中革命先驱,激励后人弘扬传承以陈平山烈士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
十年来,研究会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会员责任担当。坚持政治建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加强与会员的联络和互动,团结凝聚更多热心革命史研究人士的力量,共同推动研究会工作有序发展。每年召开理事会议,向广大理事、会员通报工作,就重大活动和工作计划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备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分解、落实任务,保证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理事、会员按各自职责分工,在资料征集、项目研究、文章撰写、沟通协调、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做出贡献。研究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广大理事、会员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就同心同德办好研究会形成共识。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新的起点上,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李园春表示:“研究会将以更高标准、更强担当、更实举措,着力做好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联合调研、文库编纂、数据库建设和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贡献力量。”(陈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