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14日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我市累计筹建超9000套人才住房

“希望在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对于广大青年、人才而言,安居是在异乡扎根最迫切的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近年来,我市以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为工作导向,探索“政府+市场”“国企+民企”等多元化人才住房筹建机制,全市累计筹集建设各类人才住房9718套。“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日趋完善的人才住房供应体系,不仅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融媒体记者 谢曦 通讯员 纪曾晓 庄培龙

政策“强引擎” 为青年、人才“安一个小而美的家”

时尚大气的建筑外墙、“拎包入住”的独立套房、可“刷脸”的智能门锁……刚刚投用的鲤城区高新区科创中心人才公寓,处处“长”在年轻人的审美点上。

“项目配套了食堂、警务室、便利店、药房、儿童玩乐设施等,目前正在申请布设公交线路和‘小黄人’站点。”该项目业主单位公司经理夏哲龙说,鲤城区高新区科创中心主攻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人才公寓作为园区配套,可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280套,标准套房面积约30平方米,目前已有不少入驻企业提交了租房申请。

夏哲龙介绍,产业园区配建保租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人才公寓的水、电费用按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标准收取。租金定价按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房源市场租赁价格的90%确定,每套月租金约800元。

立足于青年、人才群体在区域、户型、面积、价格、配套等方面的租房需求,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将人才住房保障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把人才规划纳入泉州市2024—2030年中远期住房保障规划编制范畴。结合城市更新,按照片区规划供应的住宅用地面积不低于10%的比例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从中单列人才房用地集中新建人才住宅小区。截至目前,在城建水墨风景、保利莲花锦上、城建水墨云景等3个房地产项目,配建约2.9万平方米、500套以上人才住房。

同时,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人才住房需求相结合,先后出台《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规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在中心市区刚需购房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等,将园区建设人才公寓作为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考核指标,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工业用地内配套比例由7%提高到15%的部分建设保租房。目前全市共有18个园区,配建约8668套保租房。该做法被住建部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全国推广。

发力“供给端” “国企+民企”保障“租得起、住得好”

2022年年底,来自湖南的杨维胜一家五口搬进了企业免费提供给职工的两套小公寓。“我儿子是公司技术部的高级技工,我和儿媳妇也都在厂里工作。”杨维胜说,公寓里配备了空调、网络、热水器和基本的家具,不但用水不花钱,用电也有免费额度。从公寓骑电动车到厂区只要两分钟,孙子就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住起来很舒心。

杨维胜所住的泉州鸿星尔克人才公寓,是我市首个民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拍取得国有居住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试点。“这个项目共建设450套(间)保租房,除了预留20套供给鲤城区认定的人才之外,其他全部免费提供给企业夫妻双职工、本科以上学历的单身员工居住。”该项目负责人杨仁武介绍,公寓还配套了免费托管幼儿活动中心。项目投用后,不仅满足了900名员工的住宿需求,对企业稳岗稳产、加速发展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该项目填补了我市民间资本自持住宅用地参与建设保障房的空白,也为全省提供了保租房建设全新模式的样板,获住建部推广。”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负责人说。

为了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才安居乐业,我市探索“国企+民企+金融”的建设方式,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成立专营企业,负责人才住房项目建设、运营,通过新建、配建、改建等模式建设人才住房,并在项目前期审批、用地、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支持,鼓励引导各主体积极参与人才住房建设。截至目前,共有国有企业参与项目42个、7148套,占比74%。

在此基础上,将社会资源作为人才住房的有力补充,在泉州中心市区和各县(市、区)统筹38家市场化经营的酒店,提供给来泉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短期免费住宿,解决临时、急需的人才住房供应问题。晋江市还购买中航城、芯福苑等小区1300套商品住房,作为高端人才社区向企业引进的人才定向销售。

(下转第二版)

--> 2024-10-14 我市累计筹建超9000套人才住房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4117.html 1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