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15日

讲大厝的故事

□孙照宇

《大厝·三落刊》孙照宇 著九州出版社

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是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具有浓厚闽南乡土风情的长篇叙事小说。小说甫一出版,即引起文学评论界人士及主流媒体的关注,两年多时间,已经荣获全国性、省、市级近10个文学奖项,并已签约即将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

泉州是一座文学的富矿,就长篇小说体裁而言,我很幸运地赶在一些作者之前来开挖并有所收获。

举个例子。许多人都知道鸦片战争,但大多数人认为,那是发生在广东很久远的事了,能跟闽南扯上什么关系?《大厝·三落刊》鸦片战争那一章的灵感就来源于此: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学源头是茶叶贸易,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当时广州十三行的首领伍秉鉴是泉州籍;而且钦差大臣林则徐和陈金城同朝为官、政见相同、交往密切,至今在陈金城的家乡梅岭留有林则徐的文物史迹。所以在构思的时候,我就大胆地叙述道:“林大人,你往广东禁烟时不要走湖广官道,绕个弯吧,走福泉漳驿道去广东,顺道拜访下在梅岭的老弟兄陈金城,调查研究一下伍秉鉴及其经销茶叶的具体底细,才好制定禁烟的良策。”这样,就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找到了小说中小人物存在的土壤,故事情节的发生也显得合情合理。

表面上看,《大厝·三落刊》主题宏大,时间跨度为上下几百年,地理距离纵横几万里,故事情节穿越历史与现实。但其实我的体会,写长篇就像“起大厝”,构思、谋篇布局就好比施工图纸,素材就好比钢筋砖头水泥灰浆,设计好图纸,备好建材,真正动笔写作就好比有钱人“起厝”——像糊纸般容易。又好比小说封面上的那座三落刊大厝,尽管外观是富丽堂皇的皇宫式建筑,但其实内部功能实用接地气,入驻的主人公也都是平民百姓。套用文学写作理论的说法,就是小切囗、小人物、大背景。只有这样,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体现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可读性。

我为我是惠安女的儿子感到骄傲。《大厝·三落刊》借用了五十万个文字,用三八二十四章,只为了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天下所有的母亲,感谢祖国母亲!

为了把赤土埔变成米粮川,为了把臭头山变成秀美山川,惠安女子治山治水战天斗地,泽被子孙。

人生五十,感谢生活。让我有幸生于美女峰下,那是闽南皇宫起红砖大厝的发源地,寄托了多少海外游子无尽的乡愁情思;让我有幸求学于双髻山下,用惠女水库沧浪的清水研墨,充填我如饥似渴的脑子;让我有幸成长于洛阳桥畔,建功立业于化外高僧念念不忘的净山脚下,那是跨岛八女和林海娘子军传奇的故乡。感恩生活!感谢缪斯!慷慨地借给我流畅的灵性之笔!

作者名片

孙照宇,惠安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大漠丰碑》《旧邦惟新》,长篇文学传记《紫荊花开》,诗文选集《云岩类稿》等。

--> 2024-10-15 □孙照宇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4154.html 1 讲大厝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