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者型官员也好,体制内作家也罢,梁衡从跑基层的记者干起,一路风尘一路歌,直至踏入京城,担任过报刊副总编辑,在新闻、散文和科普等领域以笔为犁、深耕多年,硕果累累、声名远播。
自然山川、名胜风光,向来为骚人墨客所钟情,往往逸兴遄飞,寄寓于生花妙笔,直抒胸臆,从古至今,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梁衡与历代文人雅士一样,触景生情,文思泉涌,用笔记下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诸多美文一挥而就。“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的壶口瀑布,梁衡别出心裁地形容它为“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见识了草原八月末的美景,作者思绪万千,由衷发出了“大矣!净矣!静矣!真矣!”的兴叹,直抵心灵深处。为小区院子里的秋色所迷醉的他不禁吟诵道:“天地换装一瞬间,五颜六色齐抖擞。看尽南北四时花,不如静对一院秋。”无限的感慨生发其中。在作家精彩的叙述中,“山美、树美、水美”,美在西周始建的晋祠,一饱眼福;走进苏州园林,仿佛在读一本立体的书,在聆听凝固的音乐,在感受诗情和画意;访问佩莱斯王宫,置身于一座艺术宫殿,浮想联翩。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是站在哲学的层面作出的经典论述。大凡生性乐观的人们,总是积极拥抱生活的阳光雨露,领略多彩人生的春夏秋冬。在《风沙行》一文中,梁衡回顾扎根边塞的艰苦岁月,郑重其事地说:“西北的风沙成了我观察环境、透视社会、研究人生的一面镜子。”线条,在作家的慧眼中,“可以寄托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从而有了《线条之美》的问世。“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是捕捉不到的美丽。”作者在《何处是乡愁》中深情诉说……对于人生的审视、观照和剖析,并非思想者独有的专利,那些附丽在时光中的生活感悟,蕴含着人们不懈的精神追求。梁衡的《说人性》《人生没有返程票》《人人皆可为国王》《生与死的吻别》《桑氏老人》等篇章独具一格,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辉。
罗曼·罗兰著作《名人传》,对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等巨擘的生平进行了逼真传神的描述,堪称传记文学的典范。与全方位、全景式再现的鸿篇巨制相比,在“大情大理”的专辑中,梁衡对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十二位杰出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篇幅作了深度的解读,给人新意迭出、咀嚼不尽的深刻印象。《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读柳永》《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众多佳作,集中展示了他卓尔不凡的艺术功力。《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讲述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仍心怀天下,背后揭示的是黑暗、荒诞和辛酸的一页近代史。与苏东坡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的辛弃疾,则是一位壮志难酬的慷慨悲歌之士,《把栏杆拍遍》为他扼腕叹息,为他仰天长啸……
有人说,梁衡的散文立意高、题材新、构思巧、文字美。果不其然,持卷而读,似尝佳酿,如品香茗,令人心灵舒畅、精神愉悦,可谓书不释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