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15日

泉港建区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条年轻国道托起 数十万人的幸福感

旖旎的阳光沙滩、安宁的渔舟唱晚、繁华的港口码头……行走在国道228线泉港段,沿途城市、乡村、产业等的蓬勃发展让人振奋。

长期以来,泉港区沿海5个乡镇(街道)虽面朝同一海域,但因道路不畅、海岸阻隔,人们交流和经济发展困难重重。2003年5月,国道228线泉港段(也称沿海大通道)启动建设,2007年实现通车。短短十几年,这条年轻国道畅通了数十万人的出行路,推动了沿线港口、工业、渔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道顺民心畅、路通百业兴”的良好效应,成为该地贡献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林晓芳 林家庆

受益面广

“有时出门走国道比高速还快”

在泉港城区经营窗帘布艺店的刘女士,和当地许多人一样,平时没少走国道228线泉港段。

有时候,刘女士会开车沿着国道去客户家安装窗帘,较远的地方是到台商投资区,“我算过,走国道228线前往台商区,比绕道高速公路还省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她会带着小孩去海边游玩,或者回国道边上的后龙镇后墘村看望父母。平坦的路面、和煦的海风、绿意盎然的行道树,让她感觉云淡风轻、岁月静好。刘女士老家在后墘村竹头自然村靠海边的一个山头上,从国道228线拐进去仅几分钟路程。但在国道未建设时,人们出入只有一条条羊肠小路。1997年读初中时,她须穿过大片田野和一个山头去邻村的割山中学(三川中学的前身),因不敢走夜路,晚自修后她借宿在割山村同学家中,次日清晨5时多再小心翼翼地顺着偏僻山路回家。

在后龙沿海对岸,三面临海的峰尾镇也深受道路不通的苦。在国道228线建设之前,该镇仅有一条拥堵不堪、双向四车道的鱼仔街。峰尾镇党委副书记郭安鹏告诉记者,国道228线建成后,峰尾镇沿海用地得以盘活,城镇发展格局豁然开朗。在上级支持下,规划筹备多年的诚峰国家一级渔港付诸建设,并于2020年投入使用。而渔港岸上的渔业交易市场也随后建成投用,承接过鱼仔街的鱼市交易功能,大大缓解了镇区交通。有了沿海道路,峰尾、后龙等多镇群众纷纷向海“耕种”,发展海带、紫菜、鲍鱼养殖,壮大了渔业经济,带动更多人“靠海吃海”奔小康。

依托畅通的道路和沿线的五里海沙等景致,泉港区“滨海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曾作为2024“中国长寿之乡·泉港”半程马拉松等赛事赛道,以恬静、大方的路容路貌惊艳八方来宾。

修路不易

多数路段开山填海而成

天堑变通途,得来不易。记者采访泉港区交通局相关人士得知,国道228线泉港段多数路段经历了开山填海。为方便沿途盐场、渔业养殖垦区生产,沿线还建有9座纳潮的桥梁,修建过程充满艰辛。

2003年5月,为盘活沿海线经济,建区仅3年的泉港区举全区之力启动国道228线建设。区领导分片督战,各部门抽调人员,协同沿线乡镇(街道)、村委会安征迁。道路全线分成20个标段,区交通局所有工程人员长驻工地,推动标段设计、征迁工作成熟一个、开建一个。其间,区政府邀请很多工程建设部门和大专院校教授专家,就海岸线生态保护和施工技术问题进行论证和深入探讨。

逢山开山、过滩填海、遇水架桥……至2004年底,20个标段全面开工时,每天都有数百辆挖掘机、土方车在工地“白加黑”忙碌施工。后龙镇上西村海边,在200多栋民房征迁搬空后,施工队伍将民房所在的山头从中间铲开,一步步变成坦途;割山村海滩上,施工队先抛砂石三四米深,再填筑近7米高土方,形成下宽100米、上宽40米的梯形路基;界山下朱尾山上,施工队一层层实施爆破、挖掘,前后“炸”了两年多,终于让近60米高的山头变成平路……经过夜以继日施工建设,国道于2008年得以通车。

“作为泉港区两条国道之一,国道228线集交通、经济建设、防洪防潮、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南北贯通,环湾串点连接沿海乡镇,对当地各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市公路中心泉港分中心主任张小阳说。自2010年接手路面管养工作以来,该中心做好日常管养之余,不断争取资金,分期完善了国道228线沿途水沟增建。今年以来,率先完成了国道228线山腰盐场段长1公里多的路面予以白改黑,明年将实施界山段长2公里多的路面沥青化改造,不断提升道路的行车舒适度。

为满足路域沿线石化产业发展,泉港区还规划了国道228线泉港区界山东张至山腰普安段,待该改线段建成通车后,将替换现国道228线泉港石化园区段,进一步满足了石化园区生产建设需求,同时更好地保障国道通行安全,提升通行效率。

--> 2024-10-15 泉港建区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4240.html 1 一条年轻国道托起 数十万人的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