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注销的期刊被不法分子冒用,继续向作者征稿;作者不仅能收到纸质版期刊,还能在某知名期刊网站查到自己的文章。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此案跨河南、云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论文编、印、发、挂网全流程环节。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据《中国青年报》)
目前许多山寨期刊鱼目混珠,不仅盗用正规期刊的刊号,模仿正规期刊外观出版发行,有的还自办网站,网站从栏目设置到具体内容都搞得很逼真,颇具迷惑性,使得许多人上当受骗。
山寨期刊以假乱真,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套用正规期刊基础信息,山寨期刊通常盗用正规期刊的刊名、刊号和出版单位名称,或者模仿正规期刊的刊名、外观,并通过网络刊登广告或直接雇用人员到处组稿,收取“版面费”,然后将收集的文章印制成非法期刊;二是期刊非法衍生“子刊”,期刊主办者另办若干“子刊”从中牟利,这些“子刊”没有刊号,而是套用“母刊”刊号,违反“一刊一号”规定;三是期刊“自我克隆”,一些正规期刊通过发行增刊发表文章,收取“版面费”,而这些增刊并没有报批。至于山寨期刊的投稿流程,则大多较为混乱,不像正规期刊基本上有自己的网上投稿平台,方便作者直接填写提交。这些山寨期刊的投稿方式,一般只告知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有的只提供个人的QQ号码,杂志社地址以及邮编等并没有注明。
山寨期刊的危害很大。首先,山寨期刊可能对作者的学术声誉造成影响。一些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文章发表在山寨期刊上,严重影响个人的学术前途和职业发展。其次,山寨期刊对作者造成经济损失。许多作者通过中介或网络平台投稿并被录用,最终支付了高额费用,却发现文章不被承认。再者,山寨期刊严重扰乱出版秩序。在没有期刊出版许可证和印刷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这些期刊的主办者非法开展征稿、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破坏了正常的出版市场秩序,侵犯了合法出版机构的权益。最后,山寨期刊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利益链,非法牟利。山寨期刊从编辑、排版、印刷、发行到挂网发布,整个过程涉及许多不法分子分工合作,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为什么山寨期刊屡禁不止,屡屡有人上当?除了山寨期刊善于伪装外,还有就是许多作者有需求,他们要么发表论文评职称,要么发表文章申请加入各种协会。以评职称为例,发表论文一直都是晋升职称的硬性指标,但正规期刊数量和篇幅均有限,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论文有一定难度。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模仿正规学术期刊等形式,借助互联网在全国组稿,进而骗取高额的“版面费”。
面对山寨期刊泛滥的现状,要加大法律惩治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期刊编辑、出版、销售的监管,定期开展期刊核验工作,确保所有期刊都经过合法审批和注册;严格查处无资质印刷厂、无证经营的中介机构,确保期刊出版的合法性;加强对期刊网站的管理,防止其为非法期刊提供挂网服务。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从而遏制山寨期刊的编辑、出版和流通。同时,还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譬如,当前学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导致许多人追求发表论文而忽视科研质量。因此,需要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重视科研的实效和贡献,破除畸形的“唯论文论”。此外,作者也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用法治之刃,铲除山寨期刊滋生的土壤,山寨期刊才有可能被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