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16日

本期话题:新职业带来哪些新机会和新挑战?

新职业开辟新赛道 新经济焕发新活力

张建海 泉州市人力资源管理师协会会长

王利波 泉州思源电商培训学校校长

吴福森 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

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了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郭剑平 摄)

本期主持:郭剑平 施晓亮

嘉宾名片:

今年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了包括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19个新职业,同时增加移动操作系统应用设计员等29个新工种。新职业、新工种的不断涌现,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新需要,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职业持续“上新”如何为行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期民企会客厅邀请业界人士共同探讨。

数智化引领职业新趋势

主持人:新职业折射了经济社会怎样的新变化、新趋势?

张建海: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升级转型,折射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与品质化,如老年助浴员、口腔卫生技师等职业的出现,反映出民众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去适应新职业的特点,建立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和人才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吴福森:当前,泉州正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智转数改、绿色发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新职业的出现,无疑对泉州装备制造业、鞋服产业、石材加工等需要技术转型升级的产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新职业是一面“镜子”,这些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的涌现,所反映的正是泉州产业集群升级转型的趋势和方向。

王利波:泉州的跨境电商近年来飞速发展,推动了与电商相关的新职业涌现,如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跨境电商运营等。这反映了消费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线上销售和数字营销成为新经济的主导力量。

新职业展现发展新优势

主持人:与传统职业相较,新职业的出现为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动力?

张建海:以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为例,在产品策划上,传统模式中懂产品的人员因缺乏策划知识,创意往往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文创师能将专业策划知识与产品相结合,从更专业的视角挖掘产品的核心卖点,展现了复合型人才的优点。比如,对于一个陶瓷文创产品,他们不仅考虑陶瓷的工艺、质地,还能从文化挖掘、情感共鸣、潮流趋势等多方面策划,把陶瓷与当下流行元素融合,使产品从传统样式中脱颖而出,创意更具深度和广度。

王利波: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和品牌运营水平,还推动了产业链延伸、市场精准定位、跨界合作和数字化传播。相比传统职业,这一新职业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整个行业在质效上的显著提升。

吴福森:新职业代表了新方向,展现出发展新优势。比如泉州的石雕产业,由于后继乏力,石材手工雕刻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承,产品缺乏创新,整个产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状况。而把工业机器人应用到石材雕刻,就能够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但目前机器人没有自主创造能力,雕什么样的石头、怎么雕还需要艺术的传承。所以,将传统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有机的融合,能够很好解决目前诸多传统职业和产业面临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目前,我们与多家职业院校开展机器人学科共建,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定制化培养雕刻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系统操作员、系统运维员相关的新职业。据统计,目前泉州的石材、鞋服、卫浴、工程机械等行业已逐步实现机器人替代,在从业人员减少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仍然得到大幅提升。

与时俱进开展技能培训

主持人:如何联结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培养适合新技术、新业态的人才?

张建海:一是可通过行业协会搭建沟通桥梁,定期组织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研讨会,让双方充分交流新技术、新业态的人才需求特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把新技术引入校园,学校按产业需求调整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直接参与项目,培养实用技能。

吴福森:最好的方式就是推动产教融合,也就是推动产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急需的新专业,培养产业工人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校的老师走到产业中跟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把产业中试制的设备通过改造变成学校实训室的教具,让学生在实训中就能直接感受到新职业的技能要求。我们中心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已经开展了机器人雕刻、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视觉等10多个工种的等级培训,与10多家学校开展学科共建,累计为泉州培养了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超过5万人次,极大满足了泉州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王利波:新职业领域往往技术更新快、行业变化迅速,传统职业教育内容可能跟不上这些变化。职业院校需要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具的培训。同时,由于技术和行业的快速迭代,使得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技能,还要通过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职业培训平台,帮助从业者持续学习新技能,适应岗位变化。

提升技能适应市场需求

主持人:如何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平稳地实现职业转型?

吴福森:一是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通过强技能来增加自己的附加值;二是学校要根据产业需求靠前做好学科专业的变更,主动与产业行业对接申报产业行业紧缺的高技能专业,邀请产业技能人才参与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三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要积极营造“一技在身,吃穿不愁”的崇尚技能报国精神,让主动学习技能、研究技能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四是充分整合有效的社会资源参与技能培训和考试鉴定,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充分做好顶岗实习和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

王利波:个人需要灵活调整职业规划,提升技能、适应市场需求,并通过探索多样化就业形式,来降低风险。随着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就业渠道和灵活就业形式得以发展。个人可以通过探索不同的就业形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外卖、网约车等新兴领域虽然竞争激烈,但依然可以通过细分市场找到新的机会。当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政策支持、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帮助高校毕业生和再就业者平稳过渡,实现职业转型。

记者手记

拥抱新需求

赢得新赛道

探讨这个话题时,得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曾以《新职业的多面未来》为题采访过泉州市海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志峰,展现了这位外贸老总因应市场变化,成功“变身”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并带领团队蹚出一条行业新赛道的职场经历,颇具启示价值。

柯志峰之前主要负责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受到近几年“文旅热”的影响,为了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2018年开始他转向企业文创设计运营,成为一名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他设计推出了一款采用再生环保材料制作的T恤衫,融入“浮船”“刺桐花”“海浪”等泉州文化元素,一时成为爆款,也由此为企业发展带出一条新赛道。在积极拥抱市场变化的同时,他领导的团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把原来一些作为外贸生产的业务板块拓展到国内的文创市场板块,通过文创产品的不断开发,接触到了更多新的领域、新的业务,同时给企业也带来新的增量。

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不论何种新兴职业,都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化。只有去积极拥抱市场新需求,才可能赢得职业新赛道。正如柯志峰所说,“其实任何一个新的岗位,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机会。只要用心,都能够闯出一方崭新的天地。”(剑平)

--> 2024-10-16 本期话题:新职业带来哪些新机会和新挑战?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4371.html 1 新职业开辟新赛道 新经济焕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