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供销社的独特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今年以来,德化县供销社在泉州市供销社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以“新”促“质”、以“质”造“新”,主动融入德化“两片一区”发展格局,立足优势产业、融合文旅产业、探索新兴产业,深化“社镇”“社村”“社企”合作,奋力推进供销农场“德化实践”,力促农业产业多“点”开花,乡村振兴“多面出彩”。
□融媒体记者 郭剑平 通讯员 陈梅花/文 吴有森/图
深化“社镇”合作
集中连片逐“新”追效
德化县供销社实施推进“小田变大田”,实现“集碎为整、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按下农业发展“快进键”。
开荒拓土兴产业。强化与美湖镇政府合作,流转土地800亩,示范黑米、红米等粮食作物和西红柿、萝卜等瓜果蔬菜有机种植方式,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提供农田耕种、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绿色化等技术管理,持续优化全程跟踪监督,进一步提升农业效能。
沃野田畴绘新景。强化与南埕镇政府合作,集中流转土地100亩打造邻里时光田园,种植西瓜、红薯、油菜花、向日葵等观光采摘作物,因地制宜提供农机作业等一系列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田园附加值,综合打造高效、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链。
深化“社村”合作
科技引领尝“新”提质
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主线,发挥“小农机,大作为”的积极作用,写好“机械强农”文章。
构建现代农业矩阵。以上涌镇省级惠农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点,以领办创办桂格农机服务合作社(村集体)为纽带,为德化西半片11个乡镇提供“全链条、菜单式、保姆式”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基层社+合作社”模式,在上涌镇流转土地200多亩,打造粮食和经济作物示范基地,投入24.7万元购买旋耕机、插秧机、平田器、植保无人机等农机具11台,全流程提供农资供应、农业技术和农机等服务,受益农户达5000余人,服务面积达10000多亩,节约劳动力60%、施药时间节省70%、节约成本25元/亩次。
做优乡土特色品牌。积极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合作社”模式,新领办古树下熟地种植合作社,持续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依托美湖镇天然气候、土壤优势,借助福建中医药大学黄泽豪团队种植技术支持及供销社农资农技服务,指导合作社做好肥水管理和田间管理,解决地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高效高质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问题,助力150亩地黄从“土疙瘩”变“金疙瘩”,为丰产丰收保驾护航,预计今年可制作熟地8000斤。
深化“社企”合作
延链强链拓“新”求变
持续在“农业智慧化”上深化拓展、创新提升,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
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引进福建省沃沃智慧农旅有限公司,持续加强重点招商项目协调服务,在上涌镇黄井村、刘坑村等地流转耕地500多亩、果林地100多亩,建设闽中区域高海拔水稻试验示范园区,为其提供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引进、示范、推广优特稻品种,为返乡农民提供种养与加工技术支持,帮助返乡创业群体掌握新技能,让绿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指导德化顺天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一键育秧”模式,全力推进育秧到插秧“一条龙”服务。在上涌镇建设智能化育秧工厂8466平方米,其中育秧大棚6666平方米,育秧车间1800平方米,把育秧工作从农田“搬”到工厂。今年共流转了10个乡镇、16个村,共约3300亩土地,并组建农民工机械服务队,为农户提供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收储等服务,让水稻插秧“换挡提速”。据统计,每亩可减少人工成本100元,并增加100多斤产量,进一步促进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