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努力跟上
□陈志泽(泉州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创会主席)
仿佛是很自然的事,读完小学上初中,接着上高中,接着上大学,接着走出校门当教师、当干部。个人生活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妻子是大学时的同学,我们结婚后生育了一男一女,生活圆满。
也许和念大学中文系有关,我热爱文学,醉心文学创作。组织上知人善任,一直让我干文学工作。办文学刊物,建立文学团体,从事文学组织工作,如鱼得水。业余文学创作也就一直处在最佳环境。
进入新时期后,福建省为促进创作的繁荣推出“福建文学创作丛书”,没想到竟然推出我的第一本书《相思树》,这不啻给我猛地推了一把。我多次到福清、平潭、福州、厦门等地参加创作学习班,得到郭风、何为、苗风浦等名家当面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的创作。
多年来,得到祖国与人民的培育、各级文艺部门的关爱,我时常深入生活,参加创作研讨会、笔会。1985年我在柯蓝的带领下,深入到东北几个矿区采访,创作了一批反映矿工生活的作品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还到东山岛采访谷文昌的事迹,在他的墓前伫立沉思,写了《留在东山岛》……在许多出版社、文学报刊和文学机构的关怀下,我的作品频频发表,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出版了文学作品《岁月的回声》《泉州,泉州》《散文诗创作论》等28部。
对于祖国与人民的养育之恩和给予的幸福,我发自内心感激,每逢国庆我都要写出歌颂党、歌颂祖国的作品并力求写好。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仰望遵义》等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我满怀激情写了《凝望升国旗》等作品,表达“我愿将跳动的脉搏应和国旗激荡的飘扬,愿把热血融入国旗永远的鲜红”的情怀。当朋友们给我节日的问候时,我的回应与祝福是:“跟上伟大祖国巨人的步伐,在各条战线上日日奋进。”
诗人习惯联想,我的眼前不期然出现两个意象。
母亲带着小儿子上山种庄稼,登高时儿子跟不上趟,母亲频频回头鼓劲:“跟上!”
大雁带着雁群长途迁徙,渐渐脱离队伍的娇嫩小雁,不时望一望一往无前的领头雁,鼓励自己“跟上”,拍打双翼奋力追去……
在深切的反思之下,我对于自己创作的短板,一再下了指令:努力补上。对于优秀作家的领先,我勉励自己:勉力跟上!新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奔驰向前,伟大祖国怀揣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新月异大踏步迈进,我是那跟上母亲上山的小儿子,是那跟上领头雁的小雁,不揣羸弱也要努力跟上。
时代浪潮中的教育坚守
□林丽珍(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逃离黄土”,这是父亲在我考入师范学校时的殷切期望。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国家重视教育,师范学校向初中生敞开怀抱。我,作为中考全县第十的学子,选择了师范,只为那稳定的“铁饭碗”。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所农村学校,后幸运地踏入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校门。2016年,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将我带到了石狮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学校,那里学生稀少,设施简陋,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繁重的工作与逃离的渴望让我倍感压力,那段时间,“苦不堪言”成了我的写照。
就在我迷茫之际,命运给了我一次转折。我参加了泉州市教育局的领航培训,有机会到北京、上海学习。在那里,我见识了名校的风采,也深刻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每当想起渔村的孩子们,我的心便无法平静。“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培训结束后,我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了回归乡村小学。我深知教育的使命,也明白我们的学生虽不一定能成就伟业,但应成为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于是,我们结合新时代要求和地域特点,提出了“努力做个善良的人”的校训。善良,就是让人们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朴实的实践行为。
2019年,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我们与镇上图书馆馆长共同发起了儿童阅读公益项目。我们以“点一盏灯,照亮儿童的阅读世界”为主题,面向全镇孩子。项目逐渐壮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甚至城里的孩子和老师也加入了我们的课堂。至今,活动已开展近60期,影响一直在扩大。
2022年,我结束了6年的支教生活,回到了泉州市区,但渔村学校的发展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我时常带领学校教师到石狮校区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乡村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始终坚守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将牢记自己的责任,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我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希望、照亮未来的过程。
根植故土,与城市共成长
□杜大伟(香港联泰集团高级副总裁,斯凯奇中国高级副总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也是一名在商海中搏击多年的小小企业家,我的旅程是一段从泉州出发,最终又回归故土的深情循环。那些年,我带着梦想与憧憬离开家乡,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历练与成长,几乎每周都穿梭于三个不同的城市之间,忙碌而充实。然而,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那份对泉州的眷恋始终如一。
2021年因为各种原因,总算能够安安心心把更多时间留在家乡。行走在西街的石板路上,那份独属于泉州人的生活节奏,让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与历代先贤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墙上,写着一句在阿拉伯地区广泛使用的格言——“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我仿佛看见那些远道而来的异国商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与贸易的愿景,汇聚于此。那一刻,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力量,驱使我为家乡的发展尽己所能,贡献力量。因此,我和我的老板伟利——一位祖籍泉州、菲律宾出生的华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返乡为这片土地贡献我们的力量。伟利和我,在公司是上下级,在生活中却是情深义重的兄弟。我们都有着泉州男人的特质,讲情又讲义,也都有回馈家乡的深切情怀。
我积极参与寻找能为泉州发展助力的项目,还向我的母校泉州一中捐赠了款项,希望能为培养更多未来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2023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鲤城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公司正式在泉州设立了运营总部。同年,我们缴税超两亿元。未来,我们还打算把公司的研发与生产落地于泉州。
我们始终铭记着故土的养育之恩,渴望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带来积极的变化。无论是通过投资兴业,还是参与公益慈善,我们都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泉州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繁荣。我们也将继续以泉州为起点,与家乡共同成长,共创辉煌。
约 稿
《清源》副刊“五味斋”生活随笔版面主打专栏“三言堂”,每期刊发三位嘉宾就同一个话题拟写的小杂文,每篇六百字左右。要求题目自拟,轻松可读,观点鲜明,切忌空发议论。来稿请附生活照和个人简介。
下期话题预告:记者节特别策划——一直在路上
从纸墨飘香的传统报刊,到瞬息万变的新媒体,从单一的文字报道,到图文、音视频、直播等多媒体形态的融合呈现,记者们以不变的职业追求,应对万变的传播环境,不断深化信息的价值。邀请您讲述那些“在路上”的故事,无论是跋山涉水深入现场的采访经历,还是在融媒体浪潮中向全能型媒体人转变的心路历程,一同展现新闻人心中那份恒久的热情与担当。
投稿邮箱:qingyuan@qzwb.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三言堂”)
截稿日期: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