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21日

教材需扫码阅读

教育岂是“生意”

□王军荣

“教材里加了46个二维码,当然是收费的,扫一个就收3元。”10月16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向记者证实,其发朋友圈吐槽本科生使用的《宪法学》教材中加入二维码,一些知识点需要扫码付费才能解锁。(10月16日《极目新闻》)

一本售价47.8元的教材,当中设置了46个收费点,每个收费点3元,总计138元,差不多是47.8元定价的三倍。学生使用教材,已经支付了教材费用,然而阅读二维码上的内容还得额外花钱,这难免让人产生“挖空心思收费”的感觉。

要阅读就得先扫码付费,这是一些平台有偿阅读的常用手段。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只要双方自愿倒也并非不可,还能够体现“知识有价”的良好态势,但教材上出现付费二维码,并且价格接近教材定价的三倍,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首先,学生已经支付了教材的费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理应完整呈现,额外设置付费二维码属于隐性消费,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部分经济条件欠佳的学生而言,也许会由于费用问题而导致其无法获取这些“增值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讲,知识的传播应当是纯粹且毫无阻碍的。把知识分割成付费的一个个小块,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再者,教材扫码付费的行为会影响到教材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材中加入商业性质的付费元素,会使学生对教材的信任度降低。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下,凭借知识收费无可厚非,但收费不应将商业化元素强行塞进教材之中。这一方面需要学校严格把关,对教材夹杂付费二维码保持警觉,维护好学生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需要职能部门强化对教材的审核与管理,保证教材的质量和内容的完整性,严防商业化给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教材加入付费二维码事件应当引起重视,不能让其成为被效仿的对象,进而影响教材的权威性。教育不是一门“生意”,只有坚决守护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 2024-10-21 □王军荣 教材需扫码阅读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5026.html 1 教育岂是“生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