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双11”网购促销即将开启,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中消协提醒,“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何为“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试、测验、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显而易见,“第三方测评”的主观性很强,对行业自律与职业道德也就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购物已成风潮的今天,对于社交平台上活跃的“第三方测评”大众并不陌生,而购物前先看“第三方测评”也已成为很多人的消费习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近八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观看第三方测评作品。毕竟,相比于传统的营销式广告,这种来自“第三方视角”的亲身体验,其充满情绪感染力的展示形式,对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更直观、有效。
从社交平台的“种草文”,再到视频博主的“专业测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鱼龙混杂的“第三方测评”面前,很难核实其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也就为“第三方测评”制造信息差留下了空间,甚至让测评滑向相互拉踩、恶性商业竞争的洼地。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3月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55.7%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模式;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可以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问题正在日益凸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新兴行业培育诚信因子不仅是选择题,更是必答题,对于“第三方测评”乱象,也唯有猛药方能治疴。近日,苏州中院披露了一起防晒衣商家起诉测评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情,测评文章被裁定构成虚假宣传,测评公司被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品牌方4.5万元。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夯实“第三方测评”的主体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做到“谁测评,谁负责”,才有可能从源头上遏制测评不诚信行为。
不言而喻,以案说法能增强广大消费者对“第三方测评”的主动防范意识,也能间接提高辨别能力,但要治标治本,管理部门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监管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平台当好“把关人”及时甄别并清除各种伪测评,通过多方协同发力,方能营造健康的商业生态环境。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网络经济时代,诚信是市场之基,也是每个市场主体的立业之根,“第三方测评”作为消费生态的一个环节,恪守公平、诚信原则,为消费者呈现真实、有效、可信的消费参考信息既是底线,更是生命线。唯有多方共同努力,让虚假测评无立锥之地,才能让“第三方测评”突出公信力,引领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