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高气爽,登山成了不少游客的出行选项。一种“陪爬”的新职业在网络平台上火了起来,这些陪爬者不仅可以帮拎行李、帮带娃,还能讲解历史、给爬山者加油鼓励,提供情绪价值。对此现象您怎么看?
登山添趣 促进就业
@刚柔:登山陪爬益处多。陪爬者主动帮拎行李、帮带娃,减轻了游客在登山过程中的负担,让游客可以更轻松地享受攀登的乐趣。而且陪爬者通过讲解历史,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他们适时的加油鼓励,则提升了行程的趣味性,如同旅途中贴心的伙伴,使登山不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充满温暖与欢乐的奇妙之旅。有了陪爬者的助力,登山之旅无疑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中言利尔:有需求就有市场。拖家带口的旅游者希望有人帮拎行李助一臂之力,或帮带娃减轻负担,而陪爬者不仅能做到这些,还能提供讲解景区的历史风貌、加油鼓励等精神慰藉,使得登山旅程更加轻松愉悦,这钱花得值!当然,新职业也必须纳入监管,统一规范,让双方共同履行好协议,才能保证双赢互利,让该职业行稳致远。
@曹建明:登山“陪爬”是一种锦上添花之举。这样的市场行为,不仅带来了灵活就业新赛道,还满足了一些游客的需求,可谓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双赢之举。但登山行为伴随着一定风险,因此,需要从关心灵活就业的角度,通过相应的政策为陪爬者提供保险服务等,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促进这个新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看似很美 暗藏风险
@仙水忍:从表面看,“陪爬”对登山者好处多多,既节省了体力又放松了身心,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饱览山中美景,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陪爬”面临的问题更多。姑且不论爬山时存在的安全隐患,仅就陪爬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就让人头疼。最大问题还是规则的约定,缺少既定的标准,一旦产生纠纷难以找到解决途径。因此“陪爬”只是看起来很美,完善的道路还很漫长。
@鹿台一卒:陪爬服务初听觉得新奇前卫,但仔细想来犹如鸡肋。因为景区一般都有明确的路线图,也会对攀爬给出安全指导和必要保护,游客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了,没有陪爬必要。而到景区以外爬山的,一般都不会深入人迹罕至或危险的区域,即使不熟悉路线,找人问路也不是难事,没必要找陪爬人员。由此可见,陪爬的市场需求微乎其微,成为一个职业的可能性不大。
@孔德淇:就目前来看,陪爬服务在发展过程中暗藏诸多风险。例如攀登过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对陪爬人身份背景不了解,可能导致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当下不少文旅平台推出的陪爬服务,由于涉及第三方经营,陪爬者一旦发生纠纷,“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现象,不利于消费者维权。
规范管理 有序发展
@张忠德:登山热兴起,“陪爬”服务应运而生,但陪爬市场也需规范化管理,这是当前需面对的挑战,也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议建立陪爬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强化技能培训与监管,确保服务专业安全,明确双方权责,制定行业标准,保障陪爬者与游客权益。只有构建健康和谐的陪爬环境,才能为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夏㶬:陪爬者可充当导游,还可兼做心灵导师,给予信心和力量。特别是对于女性游客而言,陪爬不仅可减少孤独感,还可充当保镖,但由于陪爬门槛低,恐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景区可尝试建立陪爬正规军,提供正规平台,保证陪爬的服务质量和合适的收费标准,假如出现纠纷,投诉维权也有路。登山者获取服务,陪爬得到报酬,景区赢得口碑,做好将会是多赢的局面。
@孙贵书:如何保障陪爬者和游客的权益与安全,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陪爬者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需要得到重视,相关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培训和认证标准,确保陪爬者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平台也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让用户能够真实反馈陪爬者的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明确陪爬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双方合法权益。只有通过有效的规范与管理,才能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下期话题
近日,可以省钱的“代下单”消费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顾客挑好商品,远程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到店里领取。对消费者来说,通过“代下单”操作可节省购物成本,享受实惠,但“代下单”存在的消费风险如何规避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下期茶座,邀您聊聊“代下单服务”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