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24日

剃 头

□李 健

(CFP 图)

节假日,嫌挤怕闹的我依旧担任下午帮忙照管外孙的任务,这是退休后我的一大乐趣。说是“照管”,其实也就是带他四处走走,去最多的是公园。这天临出门,女儿说:“反正您也没事,不如带他去理个发。”我允了她的要求,只是不知道往哪一家合适。女儿看出我的心思,不等我再问,便对孩子说:“带外公去上次我带你去的那一家。找上次的那位叔叔吧,你不是很喜欢吗?”看来我没有插话的必要,一切都安排得一清二楚。女儿继续“指示”:“去吧,过了红绿灯前面三个店就是。”我点头示意,就拉着外孙的手出门去。

走近一看,那店面外观装饰得更像一个儿童游乐园。也许是刚过了午休时间,店里没有客人,只有三个员工无聊地看手机。临门的员工见我们的到来,上前问:“理发吗?”从外孙搜索的目光里,我知道要找的师傅一定不是他!外孙与里面一个大约四十岁上下的师傅有了目光的互动,接着师傅微笑地迎了过来,说:“给你的头发剃图案好不好,一边五星红旗,一边闪电?”外孙点头赞同,我基本没意见。于是抱起外孙往摇摇车座位上一放,理发开始了。

这年头新鲜事真多,时尚、个性化设计与周到服务,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标配。镜子是小动物形状的,理发椅是一辆辆“小车”,孩子特别喜欢。缴费提前打卡,生日还赠送一次免费理发。师傅在外孙头发的一侧剃出了一个图案,见孩子脑袋开始不安分扭动,便问道:“看动画吧?”说完便调出墙上电视里的动画片,很是贴心周到。这家是专门的儿童理发店,彰显着理发个性和服务周全,难怪女儿会抛弃以前那一家不分年龄对象的老式理发店。回想年轻时候的我们,谁不是住一条街,上一家理发店,十几年不变样!

正想着,进来了一对小夫妻,男的怀里抱着一个还在喂奶瓶的宝宝。看来住得不远,着装较休闲随意。男的自告奋勇拈“重活”,女的拿着奶瓶随后跟着进来。她给孩子套上蓝色的理发长巾,接过孩子,抱到了理发座椅上。这是个女娃,发推还没上头就开始哭闹,怎么哄都无效。母亲拿着奶瓶,爸爸则一会用花,一会用塑料冲锋枪哄,企图引开她的注意力,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反观我的五岁小孙子,五星红旗图案理好了,又理闪电图案,配合得相当乖巧。眼前对比的一幕,让我回想起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理发生涯,一个“孬剃头”!虽说“孬”,可没有眼前的哭闹,只是张牙咧嘴。

20世纪50年代,我也是这个年龄。那个时候整条街只有一家理发店,从外往里看有点黑咕隆咚,好像阳光从未照进去。理发师傅是位福州人,一把老推子,一张后面有个插销的上海古董椅子。师傅人高,小孩不够高度,多数要铺个垫子。

那时候我是自己拿五分钱随哥哥去理发的,父母根本不会陪你去,更别想有父母哄着剃头。那时没有电推子,只有手推。不知怎的,老得生锈的推子太抓人头发,疼得我实在坐不住,自然歪七竖八地躲闪不配合。师傅则不管不顾,只管按住脑袋使劲推。我似乎都能听到推拔头发的“扑扑”声,实在顶不住就乘师傅不在意,拿掉了理发巾咯噔一下跑出了理发店,消失在街巷里。

师傅收不到钱,自然就唆使我哥把我找回去,我对半拉子头发无所谓,但迫于回家可能挨揍,只好又随哥哥回去把发理了个完整。那天哥哥私房钱破费了一分钱,用来安顿我,要是没有看着我完成理发,他回去也要挨父母训的。

眼下这位小女娃“孬剃头”,不管怎么哄,始终哭闹不停,为她理发的师傅头摇摆成拨浪鼓。小夫妻说上一次是给那位正在帮我外孙理发的师傅理的,意思是指换个人也许会不一样。但理发师傅说,其实“孬剃头”换谁都一样。正说着,孩子猛地哭着吐了一地的奶水,于是,场面更加混乱不堪。

处在现场的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当年,那时可不像今天有这么好的理发工具和环境,早年的理发推子太抓人头发,师傅也不抹点油……

--> 2024-10-24 □李 健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5613.html 1 剃 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