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前,我曾经烧掉了一大摞精美的信件。为啥?怕引起媳妇的误会。
1993年,我获得了一个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结集出版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一封来自湖北秭归叫小月的女孩的来信吸引了我的注意。她不仅表达了对文章的喜欢,随信寄来的一套明信片也非常精美。
我对这个出生于屈原故里、昭君故乡的女孩充满了兴趣。小月是一位活泼开朗、充满灵气的女孩。她经常向我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也倾诉生活中的烦恼,我像大哥哥一样为她解惑,排忧解难。由此,信件往来逐渐密切。
也许是女孩子都比较感性吧,遇上谈得来的人就会产生依赖,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依赖往往会带着某种朦胧的情愫。我考上大学后,女孩的来信更加频繁,学习上的请教也更多了。我学的是政史教育专业,她就对政史特别上心,高考填志愿竟然也报了相同专业,录取在三峡学院。录取通知书到达后,她高兴地报喜,说如果不是遇上我,她一定考不上大学。我相信她并没有夸张,刚刚书信往来时,她并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在那个年代,成绩不优秀就意味着考不上大学。我一再鼓励她要自信,要坚持,她果真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能够理解她对我的感激。
小月大一的时候,她的一个高中同学当兵入伍,临行前单独请她吃饭,直白地表达对她的爱慕。“我被他吓到了。”小月在后来给我来信中说:“我和他说我今后的对象一定要姓杨。”如果我还不明白她的意思,那我就太傻了。事实就是,我装傻,而且装了几年。我告诉她,我有一个未婚妻,她在远方等着我……小月有点伤感,但是依然给我写信。
毕业不久我就结婚了。结婚前夕,我把小月的几十封信件重新看一遍,再次聆听一个女孩的喁喁私语。然后,狠心地把这一摞信件和她寄给我的两张照片付之一炬。看着在火苗中逐渐成为灰烬的信笺和照片,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我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我要给即将成为我妻子的女孩一个安全的港湾。她,已经默默地等了我十年。
从此便与小月断了联系。几十年后,再想知道她的情况,却是无从了解,即使是无所不能的网络也捞不到半点关于她的消息。我希望她生活温馨而甜蜜。
不知道我曾经发出的那些信件是否被珍藏在某个角落里,是否有一个女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一摞信件回想过去。抑或,像我一样,想着那些偷偷烧掉的信件,在脑海里寻找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