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面临重重挑战,天气灾害愈加频繁。巨灾保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日前,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和“推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保险防灾减灾救灾作用”平行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围绕养老金融、巨灾保险等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工具。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总结巨灾保险发展经验,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具体而言,一是全面加强巨灾保险前沿研究,发挥巨灾保险共同体数据优势,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理论。二是稳步推进地方试点,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投保面和覆盖面。三是不断完善风险分散渠道,鼓励国内再保险公司加大对巨灾风险的支持力度。四是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保险+科技”新模式,持续提升行业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巨灾保险共同体大会主席降彩石表示,在全国层面巨灾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工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创新不断深化。例如,今年3月,由巨灾保险共同体承保的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巨灾保险在河北落地;宁波公共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形成了以自然灾害为主要保障,叠加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义勇为相关保险的“1+3”综合保险保障方案,累计受理47.8万户居民报案,为34.3万户居民提供了巨灾赔付。
“2023年,全球保险业为巨灾损失支付的费用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巨灾保险缺口正在不断扩大。”瑞士再保险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再保险业务首席执行官尚卓博表示,除台风、地震以及热带气旋等灾害外,次生灾害也频繁发生,例如,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然而,这些次生灾害目前尚未得到保险的充分保障。尚卓博呼吁,国内与国际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公共机构应通力协作,采取风险减量的长期策略,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