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25日

遏制“大数据杀熟”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相差近一倍!”“红包一开始能开出12元、13元,后来开出的越来越少,只有几元钱”“我是‘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从网络投诉平台的网友留言看,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仍在不时发生,让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如何彻底遏制“大数据杀熟”?

本期嘉宾:戴先任、张国栋、潘铎印

提起公益诉讼

□戴先任(职员)

“大数据杀熟”违背定价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交易原则,还存在过度获取、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等问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让消费者成了任由商家围猎的猎物。

“大数据杀熟”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与由此获得的不当收益大而违法成本偏低有关。对消费者来说,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而且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个人来说,造成的损失往往较小,维权所获补偿不多,让消费者缺乏动力进行维权。

最主要的是,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如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欠缺对这些运用新兴技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治措施。像一些平台以差异化营销为掩护进行“大数据杀熟”,对于商家、平台是否杀熟,往往难以判定。消费者很难举证维权,监管部门也难查证和处罚,让“大数据杀熟”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起民事侵权公益诉讼,代表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实施“大数据杀熟”的商家和平台进行法律追责。这不仅能有效提高违法成本,震慑潜在的违规行为,还能通过司法判决明确界定“大数据杀熟”的标准,为未来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公益诉讼能够增强公众的维权意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压实平台责任

□张国栋(市民)

“大数据杀熟”虽然越来越隐蔽,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价格歧视”,或称作“差异化定价”,对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遏制“大数据杀熟”,其实并非难事。一方面,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法律规则的基础上,健全算法定价机制以及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出台相关规定,打破“算法黑箱”。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技术的应用,发现平台在同一时间销售的价格存在明显差异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首先,引导平台商户将算法伦理内化为企业准则,避免算法滥用。比如,通过公布算法逻辑、价格构成等方式提升透明度,回应社会负面舆论。通过提供关闭个性化推荐的功能,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接受个性化推荐等。其次,要求平台商家向用户及监管部门明确告知收集用户数据的目的、手段、范围、用途等。要求平台商家将差别化定价信息及时告知消费者,保障后者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唯有压实平台责任,敦促平台合规自治,方可从根本上遏制“大数据杀熟”。

提高违法成本

□潘铎印(公务员)

“大数据杀熟”实质是经营者对算法的滥用。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挥现有法律法规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平台与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其定价和服务规则的透明度,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以新技术、新手段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如大幅提高罚款额度,对于严重违规者甚至可以考虑吊销营业执照;建立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将屡教不改的企业列入失信黑名单,并限制其市场准入。

消费者也要增强自身权益保护意识,对于诸如“看人出价”“价格歧视”等大数据杀熟行为,保持足够的警觉与理智,避免被算法“算计”。当发现大数据杀熟行为时,及时收集证据,运用法治力量维护自身的权益,坚决向大数据杀熟说“不”。

--> 2024-10-25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5822.html 1 遏制“大数据杀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