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绪呢?当你走进有“十户八九侨”之誉的闽南侨乡龙苍社区时,模糊的乡愁便有了具象的表达,流逝的岁月也有了真切的回应。
龙苍社区原为龙苍村,是一个背山靠海的村庄,因地理位置使然,先民们在陆地开垦不出生活时,只能把希望投向渺茫的大海。因而,小小的渔村便有1万多名华侨前赴后继,将足迹遍布南洋,并将打拼积攒下的一砖一瓦带回家乡,才有了这些南洋风情与闽南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独特番仔楼。
华侨的坚韧,写就了一部轰轰烈烈且悲壮的下南洋史,而这些番仔楼便是那段历史的鲜活图腾,它们浓缩了一个时代渔村人的生活剪影,让后来人可触、可赏、可传承。
任何时候,当你走进龙苍,都可以直观地捕捉到村民的生命足迹和精神寄托。随着脚步的挪移,每一栋风格迥异的番仔楼都有吸引你的地方,它们饱含着审美情趣和生活见地,如诗如歌如画。
南洋建筑元素随主人漂洋过海来到龙苍村,与闽南古建筑重新构建一个村庄的精神维度。女儿墙、廊柱、榫卯、花窗、回纹、出砖入石等元素彼此融合,像一个个音符跳跃在番仔楼的细微之处,唱响属于闽南“走海人”特有的拼搏乐章,佐证着侨民与故乡的关系。
“庄长发号”是一座三层的出砖入石结构的番仔楼。在这座楼中,红砖柱、水泥柱、石头柱这三种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廊柱共同撑起了番仔楼的承重结构。“庄长发号”四个字的左右两侧,是采用闽南特有的剪瓷工艺做成的立体浮雕牡丹花卉,左右还有一对腾飞的凤凰,至今仍活灵活现,旁边还有两只灰塑工艺的小滴水兽,宛如守护着楼房的精灵。二楼、三楼廊道阳台的天花板,在挂灯笼处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南洋风格的精美花卉图案。夜晚来临,当这些灯盏被点亮,那柔和的光芒便如水波般荡漾开来,在廊道的地面和墙壁上投下斑驳而温暖的光影。
锦玉楼的花窗是一大亮点,独特的回纹与花鸟图案相互映衬。据说楼主人为了设计这些花窗,邀请了多位南洋和闽南的工匠共同商讨,经过数月的精心雕琢才得以完成。回纹与灵动的鸟儿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每当阳光透过那精美的图案,在屋内洒下一幅幅诗意般的画卷时,是如此的抚慰人心。
榫卯则是番仔楼中隐藏的智慧密码,展现了华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它们如同岁月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链接着南洋和故土,同女儿墙的精致、花窗的绚丽、琉璃的斑斓共同构成了番仔楼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与番仔楼相辉映的是那十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古大厝,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根脉。朱红色的墙壁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如火焰热烈而奔放,轻轻抚摸着古厝的墙壁,感受着那粗糙的质感,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仿佛都在低语着华侨漂泊海外的艰辛与不易,诉说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番仔楼和古大厝上,整个龙苍社区都被染成了金黄色。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那浓浓的乡情在空气中弥漫,经久不散。
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龙苍村,这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华侨乡村,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它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感受它过去与现在交织、梦想与现实辉映的温暖与力量。
乡村名片 龙苍社区
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系著名侨乡,有“十户八九侨”之誉。村中众多“番客楼”,兼具南洋特色与闽南传统风格。交通便捷,村容焕新,获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高级版“绿盈乡村”等多项荣誉。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魅力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