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哪些资源?”近日,温州某幼儿园下发的一份《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问卷调查表,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份调查表不仅要求家长详细填写家庭成员的职业信息,还询问家长可以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家长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侵犯隐私并增加家庭负担。(10月26日 温度新闻客户端)
据了解,这份由幼儿园家委会发出的调查表共包含13项内容,要求家长填写就业单位、职位、爱好特长以及可以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类型,包括社会实践资源、物质资源、培训资源、时间资源等。虽然园方称调查目的是为了解家长们的能力和资源,以便更好地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长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涉嫌过度采集家长个人信息,进而可能侵犯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有家长担心,如果自家无法提供资源,孩子是否会在幼儿园受到不公平对待。
这样的“摸家长家底”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已经越过了家校关系底线。比如有小学将学生分为11类,如“企业老板子女”“成绩不好学习差的学生”“离异单亲学生”等;有教师甚至根据家长“官职”的大小来决定能否入选家委会。此前,深圳一所幼儿园还调查学生家房子有多大、房价多少,同样引发舆论热议。类似这样的问卷调查早已变形变味,甚至成为一些学校、老师对学生搞区别对待的依据。
家长是什么职位、有什么社会资源、是否离异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家委会、学校进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不应触及。这不仅侵犯学生及家长的核心隐私,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摸家长家底”不能过界。家委会、学校采集家长信息,是为了加强家校合作,不能让这样的走样问卷调查变成对家长的隐私调查,更不能通过问卷调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学生区别对待。学校的问卷调查不能跑偏,要避免对家长个人信息的过度关注,要把重心放在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家教观念、亲子陪伴等方面。学校、家委会更不能借此对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区别对待,制造教育不公。
家委会也要回归本位,发挥出加强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不能变得功利、势利,更不能成为家长之间攀比和竞争的平台。教育部门要规范推动家委会健康运作,明晰家校之间的边界,理顺教育关系、家校关系,构建“亲清”家校关系,让家校关系变得更加纯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家校良性互动中获益,在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