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1月08日

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意大利评论家建议“用清澈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进行跨文化交流体验”——

像马可·波罗那样跨文化对话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社交平台“X”官方账号转发纪念活动报道

贾桂德社交平台“X”个人账号转发泉州活动报道

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微信公众号发文

马可·波罗的画像

市区东海大街“马可·波罗纪念钟楼”,顶部为一尊马可·波罗铜像。(陈起拓 摄)

2024年11月1日《泉州晚报》21版关于马可·波罗的报道

后渚港码头附近“马可·波罗出航处”石碑

新落成于丰泽区法石片区的马可·波罗雕塑(陈起拓 摄)

马可·波罗罐

两位意大利专家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前往德化体验陶瓷制作过程。 (视频截图)

《跨越700年 马可·波罗“重返”刺桐城》追踪

跨越700年,在全球化的当代,纪念马可·波罗,延续其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10月30日举行的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个问题一再被人们所思考和探讨着。11月1日,《泉州晚报》21版刊发《跨越700年 马可·波罗“重返”刺桐城》专题。随着活动的新闻报道被广泛传播,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回传到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意大利,也扩散到更大范围。

泉州纪念海外关注 激励勇敢探索世界

10月31日、11月1日,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先后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italycgguangzhou”、官方网站上以“马可·波罗在泉州”为题,介绍了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

文中写道:“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强调,马可·波罗雕塑的揭幕是一个重要时刻,不仅是为了庆祝马可·波罗对探索和文化交流的贡献,让相隔万里互相陌生的两个世界逐渐了解彼此,同时也是对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渴望相互理解的致敬。”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德派罗还表示:“时至今日,马可·波罗仍是激励进行文化对话的伟大人物。他激励年青一代必须勇敢走出去,发现和了解其他人,去探索世界。”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对此有着同样的观点。日前,他在社交媒体“X”(原推特Twitter)个人账号上转发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并评论道:“年轻人应弘扬马可·波罗的探索精神,勇敢探索世界,了解多元文化与文明。”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也在社交媒体“X”官方账号上转发本次活动的新闻报道,并配文“为纪念马可·波罗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卓越贡献,在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之际,中国泉州举行了马可·波罗雕塑揭幕仪式。”

在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市,威尼斯官方旅游信息平台VeneziaUnica刊登了以《马可·波罗雕像在泉州落成典礼》为题的新闻报道。报道提到:这座献给马可·波罗的雕塑在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江口码头附近揭幕,由泉州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强设计创作。马可·波罗在泉州度过2年后回到家乡,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泉州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高度赞扬了当时商人聚集在那里的繁华景象。

来泉州参加活动的威尼斯人、意大利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全国委员会成员马西莫·安德烈奥利转发了本报《跨越700年 马可·波罗“重返”刺桐城》的报道,点赞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记录了在泉州的马可·波罗庆祝活动。”他激动地说:“700多年前,马可·波罗跟我一样来到泉州。我怀着极大的喜悦和对离开的一点悲伤回忆起这些天与许多泉州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将和马可·波罗一样从泉州返回威尼斯,眼里充满泉州的美丽景象、内心充满对泉州的依依不舍,我相信未来会和泉州有很多美好的合作机会。”马西莫·安德烈奥利同时还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沿线“西部丝绸之路”项目负责人、马可·波罗意大利国外活动发起人和协调者。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泉州与威尼斯非常相似,双方可以在水环境治理、美食、文化、艺术、博物馆等方面加强合作。

随着更多媒体、平台和个人对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转载,人们借此了解泉州,加深对“马可·波罗与中国”的认识,讨论马可·波罗探索精神的当代价值。

跟随历史人物脚步 成为新时代马可·波罗

“用清澈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进行跨文化交流体验。这也许就是纪念马可·波罗对我们现在最重大的意义。”

这是来自罗马的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家、评论家罗贵辞回味参加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后得出的观点。他说,马可·波罗不急于去评判,而是先了解和描述,非常开心地参与其中,并告诉别人自己看到了什么、体验了什么。“只有深入才能交融”,罗贵辞感叹道,直至700年后的今天,马可·波罗仍完美地阐释了我们应该如何去融入不同的文化,并促进国家间的关系。

而作为这种深入、交融的一部分,“罗贵辞”是他和朋友们一起为自己取的中文名,这位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原名叫圭洽尔多·萨索利,目前正在北京开展《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将13家意大利博物馆、2家中国博物馆的135件展品融合展览,展现了马可·波罗及其追随者如何联结意大利和中国所代表的古老文明。

马西莫·安德烈奥利对罗贵辞的观点深表赞同。“现在,是时候再次探索马可·波罗精神了,”他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有着诸多冲突,我们要感谢历史,感谢马可·波罗这类人,让我们发现跨文化对话的核心意义——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对话,互相交流文化、遗产、历史、语言、饮食、音乐等,才可以为下一代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两位专家专程前往德化,看德化瓷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参观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与顺美陶瓷文化世界,马西莫·安德烈奥利激动地告诉自己的意大利亲友:“非常开心、自豪,我在泉州德化找到了瓷器,就像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一样。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描述说瓷器是十分珍贵、优雅的,我在意大利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它。现在我追随他的足迹,在德化给自己做了个花瓶,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我建议每个人都可以来到这里,来到泉州,在德化自己做做瓷器。”

作为艺术史学家,罗贵辞则欣喜地说:“很高兴看到泉州元朝时期的陶瓷,当时马可·波罗就在泉州,真是一场美妙的经历。”他说,德化当代陶瓷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14—15世纪陶瓷的色彩和风格。而明朝的瓷器,则让他想起意大利的著名陶瓷产地法恩莎市。中国的陶瓷传到欧洲,为欧洲人所热爱,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看到这些藏品以及它们在数百年间的发展,非常有趣”。

看得开心,两位专家撩起袖子,动手制作起了陶瓷,打趣自己是从意大利来到德化的新陶瓷大师。马西莫·安德烈奥利笑道:“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了‘马可·波罗罐’,我带回我亲手做的花瓶,说不定也能像他一样,开辟新的交流。”

以马可·波罗为榜样,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不断涌现,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增进交流与理解,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本报资料库/图(除署名外)

■相关链接

马可·波罗与泉州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71年11月来中国,1275年到达上都。此后17年一直在元王朝供职,受到忽必烈的重用。1292年取道泉州,从刺桐港离开中国,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参加对热那亚作战被俘。在狱中口述自己在中国及亚洲各地的所见所闻,由狱友笔录为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

泉州是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站。在泉州逗留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繁荣的贸易、丰富的物产、友好的人民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专辟《刺桐城》一章,向世人介绍他的所见所闻。而今,在泉州的各个地方,仍留存着马可·波罗的印记,继续书写着马可·波罗和泉州的故事。

700多年前

马可·波罗眼中的刺桐港

1254年9月15日,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便怀着对神秘东方的向往跟随父亲与叔叔来到中国。在中国的10多年时间里,他在元王朝供职,并借此游览了名山大川,曾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地,还曾出使过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马可·波罗一家在中国将近17年光阴。他与父亲、叔叔都十分想念家乡威尼斯,恰巧忽必烈下达的一个任务,给了他们回国的机会。

原来,蒙古伊利汗国的阿鲁浑汗,曾派遣三维使臣到元朝求亲。忽必烈选了阔阔真公主出嫁,允许马可·波罗等人随行护送,并答应了他与父亲、叔叔顺便回国的请求。

当时因为战争,陆路无法通行,他们便决定走海路。就这样,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港,并在那里休整了数日,为船只给养。那段时间,他对泉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留下了在中国最后的美好记忆。

在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专门开辟出《刺桐城》一章,介绍他印象中的泉州。

他在书中这样描述道:“五日后可抵大而富丽之刺桐城,城中有刺桐港,有不少印度商船载珠宝等贵重货物来此。蛮子州各地商人也云集此港,因此其吞吐之货物多至不可思议。商人们从此港口出发,四散去蛮子州其他地方。”

他盛赞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他写道:“可以说亚历山大港每接纳一船要运至基督教国家的胡椒,刺桐港就要接受一百余船。它是世上两个货物吞吐量最高的港口之一,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商贾货物往来无数。”

并且,我们还可以在书中发现不少有趣的细节,比如,刺桐城中技术精湛的刺青师,吸引了许多印度人前来文身;比如,“刺桐城边有一城名迪云州(Tingiu),出产瓷器,精美无比,远销世界各地,一格罗特银币可买三只瓷碗,美丽无可比拟。”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德化的陶瓷,书中还记载了当时德化瓷器具体的制作方法。

“居民崇拜偶像,拥有生活所需的一切,过着悠闲平和的生活。”这是泉州人给马可·波罗留下的印象。

700多年后

泉州的马可·波罗印记

如今,马可·波罗已离开中国700多年,可在泉州还能找到关于他的历史印记。

近日,被称为“马可·波罗纪念钟楼”的东海大街钟楼时隔12年后重新开始运行。这座钟楼总高15米,由四根罗马石柱、北京时间自鸣报时四面巨钟和马可·波罗铜像三部分组成,钟楼底座下刻着“泉州东海滨城”六个大字,钟楼于2002年落成,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塔钟自2013年以来无法正常运行。今年9月,相关单位对钟楼进行全面维修,并于10月19日完成,目前时钟运行时刻准确,夜间灯光恢复正常。据了解,该钟楼是为纪念710年前,马可·波罗从泉州后渚港扬帆出洋波斯而建造的。钟面直径1.292米,寓意马可·波罗自泉州港回航的时间,具有联结泉州历史与现代的意义。

而在泉州的东海法石社区,仍有“马可巷”和“马可井”地名的流传,据说,马可·波罗离开泉州港前,曾在“马可巷”中购置过必需品。而他乘坐的船只,也曾在“马可井”中,补给路上所需的淡水。现如今虽然“马可巷”和“马可井”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就在日前举办的“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当中,泉州人为了纪念马可·波罗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丰泽区法石片区石头街草坪上立了一座马可·波罗雕塑,这座雕塑采用芝麻白花岗岩制作,高3米,底座1.25米,共4.25米。雕塑中,马可·波罗左手抱着《东方见闻录》,右手拿着鹅毛笔,穿着一双拖鞋,昂首望向前方,再现了其在中国、在泉州边走边看边记录的形象,也再次将马可·波罗与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进行了很好的串联。

而今,马可·波罗乘坐的船只早已远去,昔日的古城也变为现代化都市,但是马可·波罗与泉州的故事,仍旧会在一代代泉州人中流传和续写。

(融媒体记者林雪娟/整理)

(本组图片均为耿煌 截图)

--> 2024-11-08 泉州市“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纪念活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意大利评论家建议“用清澈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进行跨文化交流体验”——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7994.html 1 像马可·波罗那样跨文化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