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民营经济是晋江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十四五”以来,晋江以“晋江经验”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紧扣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5年翻番增长,95%以上的研发经费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融媒体记者 范金林/文 晋江市科技局/图(除署名外)
经验展示
创新体制 提升驱动效能
晋江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入选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为抓手,不断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统筹规划上,202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县域科创委,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政策、项目布局,全覆盖配置镇域科技副镇长(副主任),探索打造立体化科创发展格局,全面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一体赋能经济发展,获评全省改革优秀案例;政策上,每年动态梳理发布惠企政策,聚焦科技创新、数智转型、资本赋能、绿色发展等发展前沿动态,研究出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措施》及相关专项配套,全力支持科技创新。近3年财政累计支出科技经费25.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5.45%;产业发展方面,以县域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大抓科技、数智、设计、绿色等多维赋能,统筹开展“抓创新促应用”“绿色数字技改”等系列行动。超23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60个省部级智能制造试点、优秀场景项目、示范工厂和2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做法获全省推广。
突出主体 激发创新动能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晋江坚持多维赋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一是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实施规上企业研发“三个覆盖”工程,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活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的主体。有研发活动企业数成倍增长,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推动4家龙头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科技项目,95%以上的省级科技项目立项来自民营企业。二是培育科技企业集群。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专项行动,支持民营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80家、专精特新企业157家、战略新兴企业193家,高新技术企业855家,其中99%是民营企业,安踏、恒安、百宏等入选全省创新百强企业。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设计中心,落地国家制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25家,其中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均设在民营企业。
强化载体 夯实策源支撑
人才是创新之本,晋江把创新载体作为引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赋能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是大力度招引创新平台。聚焦产业创新需求,落地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等4所高校,引进香港理工大学等12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累计服务民营企业超6000家(次),解决技术难题超1000项,创造产值超200亿元。二是大力度建设孵化载体。聚焦创业孵化、科技服务等环节,发展建设17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创园获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引进赛创未来服务平台,设立晋江创新创业学院,布局深圳、武汉、西安3个科创飞地,开创“飞地研发孵化、本地转化应用”模式。近三年孵化载体面积拓展超50%、在孵企业数增长超30%。三是大力度布局专业园区。坚持产业社区理念,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产业,策划推进194个园区标准化项目,累计建成产业空间458.7万平方米,已签约入驻企业463家、投产139家,预计今年可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完善要素 营造一流氛围
晋江做好县域科创要素保障文章,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融合发展,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一是做强成果转化。集成运作“科技大市场+中试熟化平台+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服务体系,分行业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面对面”,加快先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以来,举办首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洽谈会,汇聚110家高校院所、252家展商、36家投资机构,促成超4300项科技成果转移意向订单。二是做优人才服务。实施科创人才聚集、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三才行动”,放权150家企业自主认定人才552名,支持4家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训技术经济人才600名(次),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做法获全省推广,累计聚集各类各层级人才1.3万名。三是做大科技金融。建设晋金私募汇、南翼基金集聚区,设立2只产业母基金、15只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超500亿元,牵引带动超40家基金投向科创项目,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推广和创新科技金融信贷产品,建立健全“政府+银行+基金+信贷”科技金融赋能体系。
优秀案例
科学谋划“创新飞地”
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为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晋江市积极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方式,主动在具有优势高校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筹划布局“创新飞地”,引导整合科创资源,优化空间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政府+飞地”
打造区域合作新模板
晋江市结合“4341”产业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专业运营”原则,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和高校顶级学科资源,全力打造飞地合作基地。
从东南沿海(深圳)到中部腹地(武汉),再到西部枢纽(西安),经过专业团队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晋江设立科创人才飞地筑巢引凤,前瞻规划,多点布局,以点带面,形成“产业导入在飞地,产业承接在晋江”“科技研发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在晋江”的招才引智新模式,不断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
立足“飞入飞出”两地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晋江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飞地模式。晋江(武汉)离岸创新孵化中心借助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浓厚的研发氛围,以华中科技大学产业园为场地中心,辐射周边高校集群,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初创项目孵化落地晋江,打造“科创链”反哺“产业链”的人才科创飞地模式;晋江市湾区创新创意创造中心充分发挥深圳市龙华区现代时尚产业、设计产业的策源能力,联动晋江制造业优势,打造晋江——龙华“研发设计、中试熟化、规模生产”的双向飞地模式;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一专业赛道,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度绑定,通过签约共建半导体产业人才科创基地,打造产学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顾问服务等全方面深入合作的专业赛道飞地模式。
为确保飞地高效运转,晋江出台飞地人员、资金等要素保障政策,与飞入地建立协作联席会议机制,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能,细化日常监管考核等工作,强化人才技术供需对接、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指导,招商办加强优质项目对接,具体招商落地等,协同推进飞地双方合作共赢,长效发展。
“平台+人才”
激发内在孵化新动能
依托第三方专业平台,晋江充分发挥其孵化培育、产业投资的经验优势,以人才为核心指标,鼓励各飞地自主运营管理,通过依托具备产业项目投资、孵化器管理经验的专业运营机构,统一开展租赁商务楼宇、代理机构引进、招商引智、受托对接人才、研发需求等工作,持续提升飞地运营质效。晋江(武汉)离岸创新孵化中心委托专业机构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展运营,晋江市湾区创新创意创造中心委托国有企业晋江产业投资集团运营管理,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依托福建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管理。
依据飞地运营绩效考核评估办法,晋江对各飞地实施契约化考核,明确建设目标、人才引进、项目实施、创新成果等重点工作,结合实际设置个性化指标,科学运用考核结果进行激励和约束,最高给予200万元运营绩效奖励。目前各飞地围绕入驻企业技术成果数、孵化企业数、柔性引进人才数、引进的优秀项目和团队数、产值等指标全力推进招商引才工作,形成合力推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实现市场化“自我造血”,晋江建立健全项目入孵和淘汰机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和人才进入飞地,通过资源对接(市场、技术)、投融资面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尽调评估等增值服务实现“自我造血”,同时鼓励各类基金与飞地合作,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完善“投资+孵化”功能,放大资本效应,构建飞地集“项目招引、投资支持、落地辅导、成长跟踪”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陪跑服务。
“需求+项目”
赋能产业经济新发展
如何让飞地资源转化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晋江以科技创新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推动人才、项目、产业互动融合,助力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一是加强需求摸排。立足晋江产业发展,全面摸排企业核心需求。一方面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常态化征集产业需求,及时反馈各科创飞地,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实地调研,精准摸排企业技术痛点和合作意向,寻求专业指导。二是强化资源对接。组织开展主题沙龙、项目推介、学术论坛、投融资路演等活动,通过与飞地所在高校、企业对接洽谈,精准开展产学研攻关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地产研互学互鉴。三是做优招才引智。在飞地设立技术创新研发区域,为人才、项目、企业入驻提供产业链接、科技创新、创业辅导、租金补助等支持,推动本地产业资源、技术需求、市场订单与飞入地人才资源深度融合,打通成果双向流动、转化渠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截至2024年10月,晋江市通过科创人才飞地对接项目超百项;成功落地企业12家;开展多项专利转让和技术委托开发;辅导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个,推荐申报省、市各级创新创业和人才项目超10个,飞地“双招双引”效应逐步显现。
亮点数据
●截至2023年底,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78.7亿元,占泉州市的34.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约达2.4%,高于全省和泉州平均水平
●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5家,占泉州市27.7%
●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19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
●累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
●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绩效考核连续三年排名泉州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荣誉榜
●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县(市)
●2021—2023年度泉州市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绩效考核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