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在超市选购豆芽时,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奶奶在家里自己培育豆芽的场景。在过去,人们常常要依靠新鲜豆芽来补充营养,这也成了儿时的我最期待的时刻。
家中用来生豆芽的豆子以绿豆为主,这种豆子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因此在它发芽之前也有一道不寻常的工序。奶奶将选好簸净的饱满绿豆放在大盆里,将一壶刚烧好的开水倒入盆中,用长筷子稍加搅拌,再倒入冷水,用手试试温度,觉得合适了,便将豆子留在温水里浸泡。守在旁边的我好奇地看着水里载浮载沉的绿豆,忍不住问:“为啥绿豆不会被开水烫死呢?”奶奶告诉我:“它表面有一层‘油’,烫掉了才好发芽。”浸泡几个小时后,绿豆被奶奶细心地捞出,放在透气的塑料筐里,上面盖上浸湿的蒸笼布,挪到了温暖的地方。
尽管被奶奶再三告诫不能掀开看,我还是颇为好奇,隔一会就想去看看它们有没有发芽。当看到暗绿色的豆皮裂开了,嫩白的小芽冒头了,我赶紧第一时间去告诉奶奶,好像这豆芽的萌发我也有功劳一样。为了让豆芽变得更粗壮,奶奶将一个装水的小盆压在它的上面,这份重量不但没有将豆芽压扁,反而使它们的长势更好。如果没有及时加压,豆芽反而会变得细长杂乱,口感欠佳。每天,奶奶还要给豆芽用清水冲洗,再控干水分,减少细菌的滋生。几天过去,白胖鲜灵的豆芽就可以变成期待已久的美食了。发芽时的豆子散发出特殊的“豆腥味”,后来我才知道是氨基酸氧化分解产生的味道。
我最喜欢吃嫩豆芽,奶奶总是将还没长成的豆芽先取出一部分,放入油锅猛火快炒,临起锅时,沿着锅边迅速淋一圈醋,让微酸的滋味盖住豆腥。清炒豆芽脆嫩鲜香,有一盘豆芽就可以吃光一大碗米饭。有时,奶奶把豆干切成细丝,再切点瘦肉丝,和豆芽一同炒,加些酱油,豆芽脆、豆干嫩、肉丝香,真是有滋有味的一盘好菜。或是将豆芽在沸水里稍微焯过,捞出来过凉水沥干,加上调料,最后用热油炸香花椒粒,趁热一泼拌匀,吃起来很是脆爽。至今回想起来,舌尖上仿佛还有那醇香的滋味。
黄豆芽比绿豆芽有韧性,除了直接炒,也适合较长时间熬煮。而且,黄豆中含有能够增鲜的谷氨酸,素炖的汤也有类似于骨头汤的香气。工作后,我吃到了热辣滚烫的火锅,也了解到,懂吃的食客并不会一上来忙着先涮毛肚、黄喉、鸭血,而会先把一大把黄豆芽和小葱丢下去,在煮开的过程中,豆芽为火锅汤底增添了鲜味,还能去除一部分油腻。韩国料理里的黄豆芽汤通常走清淡路线,仍然滋味十足。将小银鱼和干海带用香油炒过,加水煮开,放入新鲜的黄豆芽,打个荷包蛋,起锅时洒上葱花、蒜末、辣椒粉,热乎乎的端上桌,据说有解宿醉的功效。
绿豆芽、黄豆芽长得越长,末梢的须越多,因为它们供人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子叶和下胚轴,也就是发育成根的部位,所以其实是“豆根菜”。吃豆芽时,自然也会想起“咬得菜根,百事可为”,令人感到悠长的岁月一派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