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邻县来,闲聊中说到某村黄桃大丰收,但果农为销路发愁,一位乡贤知道后,主动联系了一家大企业采购乡亲们的黄桃。果农很高兴,想到黄桃有主,而且路径可靠,于是在发货时,将一些原本要淘汰的次品也塞进纸箱滥竽充数。乡贤传话回来了,收货的企业看到果品之后,大失所望,已表示看在他的面子上,已经发过来的货且勉强收下,后面的就别再发过来了。
朋友感叹,黄桃保质期不长,这样的操作真是得不偿失啊。
似这般目光短浅的做法,并非个例。好多年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说过一件事。老家几个粮商通过这位老乡的介绍,成了当地一所高校的大米供应商。不料,后来该高校发现他们竟然在大米当中故意掺沙子,于是果断中止了其业务,还对介绍人颇有怨言,弄得这位热心的老乡很是尴尬。
前不久,一位电影导演告诉我,他们剧组在某小镇的一条老街拍摄有关镜头,一时给原本冷清的老街引来大量的人流。与剧组驻地相邻的一家杂货店,因此生意异常火爆,每天的矿泉水、冷饮、面包之类供不应求,由以前几天进一次货变成了每天要进几次货。老板赚得眉开眼笑之际,导演向他提了个小小的请求:上他家二楼的阳台看一下景,如果合适,考虑放一个机位在他家阳台拍摄。老板想也没想,答复导演:上楼得给钱,不给钱不能上;架机位更得给钱,不给钱想也别想。
导演大吃一惊,上个阳台还收起门票来了?忍了忍,对老板说:“我们关照了你这么多生意,光是剧组就有上百号人,天天在你这里买这买那。还有,那些观众也是我们吸引过来的。大家在你这里消费了那么多,怎么这点情谊也没有?”老板面无表情:“少提什么情谊,没钱就免谈。”
导演终于生气了。于是,阳台不上了,机位另找地方安置了。与此同时,剧组所有人宁愿走几百步到更远的一个小卖部买东西,也不进那家杂货店了。很快,杂货店恢复了门可罗雀的状态。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当上了莒父的地方官,特地向孔子请教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在孔子看来,干正事者,一定不能心急,要把目光放长远,不可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孔子他老人家两千多年前就懂得的道理,现在仍有许多人不明白。这就是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吧。
从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与言行举止来看,贫穷与落后未必是天生的。农村有句话说:“老天爷不会穷错人。”言下之意,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短时困顿,或许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但长期贫穷,问题便可能出在他自己身上。上述这种贪图眼前小利之人,如果思维方式还不改变,那就注定了只能侥幸得一点点小便宜,他们的生活怎么也难以发生本质的变化。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因为门客众多,留下了不少故事。其中一个著名的门客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替他去自己的封地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于是,冯谖到了孟尝君的封地之后,将所收到的契据都烧毁了,还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孟尝君得知冯谖的所作所为,颇为肉痛,很不高兴。冯谖向孟尝君解释,自己此举是给他买“义”,因为他觉得孟尝君不缺钱,缺的就是这个。孟尝君当时不以为然。到后来,他因得罪国君被贬回封地,大老远便看到百姓前来相迎,这才明白,冯谖果然有眼光,其当初买下的这份“义”,比之“利”重了百倍。
风物长宜放眼量。揪住一毛两毛的小利不放,就可能失去源源不绝的大利。成大事者,视线一定要长远,思路一定要开阔,胸怀一定要宽广。明代学者庄元臣说:“好目睫之利者,利在害中而不弃;好终身之利者,利在目睫而不为;好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利在终身而不取。”(《叔苴子·外篇》卷二)对于这“目睫之利”,该取什么态度,看看古往今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例,只要不是很糊涂,就应当心里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