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1月15日

冬天手脚冰凉 中医教你八招

◀长期疲劳,容易出现气虚状态,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易致手脚冰凉。

◀天气转凉,注意保暖。

▲摩腹可促进水谷精微吸收,调理脾胃。

◀晒背可助肾中阳气升发,促进钙质吸收。

◀艾条温灸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激发机体阳气生发。

天气慢慢转凉、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有些市民的手脚开始冰凉,怎么捂都捂不热。而有的市民,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应对?本期养生堂邀请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省名中医刘德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崔闽鲁为大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CFP/图

冰凉在手脚

症结在气血

“从中医角度看,手脚冰凉往往是气滞血瘀与阳气不足的综合表现,导致体内火力欠缺,气血难以顺畅抵达四肢末端。” 刘德桓介绍,《素问·阳明脉解》中提到:“四肢,乃阳气之根本。阳气旺盛,则四肢强健有力,能够登高望远。”这里所指的“根本”,即为标志之意,意味着四肢的状态直接反映了阳气的盛衰。阳气充沛时,四肢温暖有力;阳气虚弱,则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正如古语所言:“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人体的“大河”便是五脏,若五脏阳气充盈,气血旺盛,那么“小河”——手脚自然也会温暖如春。

何谓气血?崔闽鲁介绍,在中医看来,气血的生成源于肺吸入的自然清气、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华以及肾脏所藏的精气三者结合。因此,气血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脾胃功能对于气血充盈至关重要。脾胃被誉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多气多血”的重要脏器,也被称为“后天之本”。所以手脚冰凉,还常伴有宫寒或胃寒的症状。

五类人群易冰凉

四类疾病拉警报

同样的天气,为何有些人会手脚冰凉,有些人却不会?刘德桓介绍,有五类人群较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气机郁结者:气机不畅,阳气内郁,难以通达周身,故手脚发凉,常见于心情不畅、肝气郁结之人。

瘀血内阻者:经脉瘀阻,气血难达四肢,致手脚温度降低。老年人因脉道艰涩,更易瘀滞,成为手脚冰冷的主要原因。

阳气虚弱者: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的功能。阳气虚弱,易受寒邪侵袭,肢体冷感明显,长居室内且活动少者更甚。

阴血不足者:阴血匮乏,不能濡养四肢,女性经期劳累、月经量或生产时出血过多都会导致血虚、手脚寒凉。

脾胃虚弱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差,易出现气血生化不足、四肢发冷。

崔闽鲁提醒,也有一些手脚冰凉是由疾病引起的,因此平常不怎么会手脚冰凉,突然“凉”了,很可能是身体罹患疾病的信号。

心脏功能不全:由于心脏衰弱,泵血能力减弱,无法使血液流到四肢末端,就会发生手脚冰凉现象。

神经功能失调: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变细,导致末梢血液循环不良,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故手脚冰凉。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基础代谢率下降,机体产热量显著降低,在寒冷的冬天哪怕穿再多的衣服,也总是手脚冰凉。

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偏低,手脚末端微循环中血量不足,也会导致手脚冰凉。

思虑过度“有责”

长期疲劳“诱发”

少劳心劳力,对于血虚体质者来说,是上佳的“暖身”方式。

崔闽鲁表示,中医认为,思虑过度的人消耗心血太多,容易导致血亏。气血与肺、脾、肾紧密相关,中医讲“思伤脾”,思虑过度还会影响脾胃功能。血液的来源是脾胃吸收的营养物质,脾胃一伤,血液立刻匮乏。此类血虚人群,有健忘、失眠的特点,正是血不养心的缘故,导致与心神思考有关的功能退化。到了秋冬之交,身体需要抵抗寒冷,更加消耗气血,血虚的人会感觉特别困倦,思考问题时觉得“心里累”,但是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辗转反侧。天气变冷之后,身体的血液会集中供应脏腑和大脑,血虚的人此时再多思多虑,更容易四肢冰凉。

气血互生,刘德桓补充道,气虚的人同样会血虚。一个长期疲劳、缺乏运动锻炼的人,容易出现气虚的状态,无力化生新血,则血虚。他们往往不耐劳累,经常觉得疲惫不堪,没走多远,骨头就像散架了一样没有力气,心脏猛跳,胸闷气喘,连上几层楼梯、稍微跑几步,都觉得头晕眼花。到了秋冬之交,四肢无力的疲倦感会增加,总是觉得自己很累,这都是血虚的缘故。血虚,则易四肢冰凉。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压力状态的人群,容易肝气不舒,导致气血瘀滞,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久而久之转变为气血虚弱,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的问题。

八个妙招改善“手脚冰凉”体质

刘德桓和崔闽鲁两位专家建议,如果排除疾病隐患,在寒冷的冬天,市民可通过做好以下几件事,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

●穿暖衣:注意保持腰背、小腹和腿脚的保暖。建议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切忌穿紧身衣裤,以免因衣裤过紧影响末梢血液循环而加重手脚冰凉。

●晒太阳:中医认为“背为阳”,冬季机体易“阴盛阳衰”。宜进行“日光浴”,背对阳光,温暖背部,温通膀胱经气,30分钟左右为宜,有助于肾中阳气升发。

●做艾灸:用艾条温灸足三里、大椎、气海、关元、神阙(肚脐)、涌泉、命门等穴位。每日可选择1—2个穴位进行艾灸,灸时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围绕穴位旋转施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多按摩:经常搓揉手脚心,按摩一些穴位,能改善末端血管的循环状况。

一是揉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心部位。一只手握拳,搓揉另一只手的手心部位,直到感觉手心微微出现发热,再换另一只手,交替进行。

二是揉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心部位,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出现发热感。

三是饭后常摩腹:饭后摩腹能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调理脾胃。摩腹时可采用坐式或卧式,双手叠掌,置于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3—5分钟,结束后再起身散步片刻。按摩腹部时,手法应轻柔,不必重压,刚吃饱时不可重力按摩腹部。

四是刮手脚:先用刮痧板刮拭手掌,待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10次,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拔拔罐:背部膀胱经拔罐可以疏经通络,调整阴阳平衡,激发气血运行,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四肢不温。

●勤泡脚:选用艾叶、红花、桂枝等中药煮水泡脚,可以温经通络,改善手脚冰凉等症状。

●调饮食:适当食用牛肉、羊肉、生姜、大蒜等温热性食物,有助于温煦机体阳气,散除寒气。同时,食用黄芪、当归、红枣、桂圆等补气血的食物,能促进气血濡养四肢。

●常运动: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可促进血液循环,激发机体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还可以尝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导引四肢气血运行。

【本期医学指导】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5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崔闽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最美中医”,第二批福建省名中医。擅长中医脾胃病、肝病的治疗,对HP感染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结肠炎等有深入研究。

--> 2024-11-1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09058.html 1 冬天手脚冰凉 中医教你八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