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十八年的碗糕,也该觉得有些腻了,但是每次见阿嬷揭开灶上的锅盖,瞧见蒸得“笑”开花的碗糕,我肚子里的馋虫就又被勾了出来。
直到现在,那个老灶台还在老家石头厝的厨房里,它是由大块的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时间一久,灶台的石壁还长出不少青苔。阿嬷过去很喜欢用这个灶台煮东西,尤其是逢年过节,这个灶台总能“变”出不少好吃的,比如粽子、五香卷,当然还少不了各种糕粿,其中就有我爱吃的碗糕。
平日里,我爱待在屋里,不过只要听见厨房里传出动静,知道阿嬷要用老灶台做碗糕了,我定会飞奔下楼,跑去帮她生火。
阿嬷做碗糕时,总要备一些面粉、白糖和酵母。先把面粉、酵母和水一起倒入盆里搅和均匀制成面浆,接着让面浆“醒”十几分钟,阿嬷才会再往里加一些白糖,最后还得把做好的甜面浆倒进模具里。做碗糕的模具通常是一个个红纸碗,它们的表面还印着黄色的“福”字,看起来很喜庆。阿嬷有时也用瓷碗来做模具,这种瓷碗是棕黑色的,样子很特别。不过家里没有,想要用时,阿嬷就要去邻居家借。
等红纸碗被面浆填了八分满,就可以一起放到锅里的大蒸盘上,再摆到灶台里蒸。有时灶膛里的柴火不够用,我还得跑去院子里把存放的木柴拿出来。若是柴火烧得旺,我便坐在矮凳上守着灶台,看着柴火燃烧,听着锅里的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闻着从锅里冒出来的阵阵香气,我就觉得很快乐。阿嬷总怕我累着,一直叫我去屋里休息,自己则不时蹲下来,拿起木柴往灶膛里塞。我见了就赶紧把凳子让给她坐,接着跑去屋里再拿来一张凳子,然后紧挨阿嬷坐着,一起等碗糕慢慢蒸熟。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阿嬷会起身掀开锅盖瞧一瞧。看到碗糕都“咧嘴笑”了,父亲就该“上场”了,这时他总是先拿出两双筷子,从蒸盘的洞里插进去,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就立刻把蒸盘从锅里“夹”出来,再放到一旁的桌上晾凉。父亲的动作一向很迅速,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碗糕弄掉了。一盘碗糕蒸熟出锅,阿嬷紧接着往锅里放一盘新的红纸碗,随后盖上锅盖,继续等待柴火把它们“催熟”。
刚出锅的碗糕很漂亮,高温让它们“笑得一脸灿烂”,不过模样虽好看,但还是缺点颜色。于是阿嬷会拿起菜刀对着一根筷子的顶端“砍”几刀,使之表面出现一个“田”字。用这根筷子蘸点红曲泡的水,再把筷子上的“田”字印在碗糕上,加了红色的点缀后,碗糕就变得喜气洋洋了。
碗糕做好了,我总要第一时间拿起来品尝。不过热腾腾的碗糕,实在烫手,我吃的时候只得两手轮流拿着,还得小心翼翼地把变软的红纸碗撕掉。虽然吃起来有些费劲,但咬下碗糕的第一口,还是觉得美味无比,那滋味真是令人欲罢不能。
想来许久没吃碗糕了,希望下次回老家时,还能陪着阿嬷一起烧柴做碗糕。毕竟那散发着柴火香的碗糕,看着不太起眼,却带着家的烟火气,对我来说,是怎么都吃不腻的味道。
(作者系华侨大学文学院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