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安溪的郑阿姨莫名出现无法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不慎扎进皮肤的一块小小的毛竹片。因为感染破伤风,病情严重的郑阿姨被送进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幸运的是,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趋于好转。
□融媒体记者 苏凯芳 通讯员 吕培聪
患病多日未好转
竟是小竹片惹祸
郑阿姨今年64岁,家住安溪湖头。一个月前,她和往常一样在山里劳作。其间,她的左手不小心被毛竹扎了一下。看到仅是出了点血,郑阿姨并未在意,只是简单止血处理,便继续劳作。
一周前,因为脖子僵硬,人又吃不下饭,郑阿姨辗转当地卫生院、县医院就诊。经胃肠镜、彩超等一系列检查后,却找不到病因,且用药后脖子不适的症状没有缓解反而越发严重。11月15日,郑阿姨被紧急转诊至泉州市第一医院。
“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颈项僵硬,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文桐介绍,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以及结合患者当地的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考虑疑患破伤风。据悉,破伤风是各类创伤后可能出现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可导致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问题。
就诊时,医生在郑阿姨左手食指和中指的指缝中间皮肤,发现了一个异常小突起,疑似有异物残留。为郑阿姨做了手部伤口的扩创处理后,医生取出残留在患者指缝中间的一小节毛竹片。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罪魁祸首竟然是小小的毛竹片。
考虑到破伤风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当天,郑阿姨被送进了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经过多日治疗,患者的情况已趋于稳定。
警惕小伤口 预防破伤风
据介绍,破伤风是指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内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患者被竹子扎伤后不当一回事,结果导致感染破伤风。别看有些伤口虽小,若不谨慎处理,也会酿成大祸的,所以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朱景法表示,在大家的观念中,认为只有被生锈的金属刺伤才会得破伤风,其实不然,破伤风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等介质中。当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释放痉挛毒素时,便引发破伤风。
破伤风重在预防,朱景法介绍,目前破伤风的预防应以主动免疫制剂即破伤风疫苗为主,必要时辅以被动免疫制剂如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他强调,不要因为伤口小而忽视破伤风的预防,有一些特殊情况也需要进行破伤风预防,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咨询、就诊。此外,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肤受伤。避免不洁接产,以免发生新生儿及产妇破伤风等。伤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及时就诊。当遇到较深的外伤伤口,如木刺、锈钉刺伤;伤口虽浅但沾染人畜粪便;医院外的急产或流产,未经消毒者等,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