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咸,祖籍泉州南安,是著名的华人企业家、银行家、慈善家。他身拥亿万身家,生活却比普通人更加节俭;他动员家人签下不继承遗产声明,将打拼近70年积累的财富,“裸捐”给了其创立的教育基金会;他捐资建楼无数,却没有一座写自己的名字。他种下的慈善种子,如今已在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通讯员 徐阳春 文/图
辛苦打拼缔造商界传奇
1921年1月7日,黄仲咸出生在南安码头镇仙都村一户农家。在兄妹8人中,他排行第三。童年的黄仲咸机巧灵活,贫困的家境,反而培养出他刚毅、朴实、勤劳的品格。7岁时,黄仲咸进入仙都村小学就读。虽然父母节俭勤奋,但连年的军阀战乱和沉重的赋税让这个多口之家不堪重负,生活过得异常艰难,最后黄仲咸不得不从高小辍学回家。1935年,15岁的黄仲咸在父亲的安排下,随长兄南渡,赴印尼东部绍岛谋生,开始艰辛的异国创业路。
在印尼绍岛,黄仲咸主要从事土特产收购工作,兼营小杂货。由于他工作出色,很快获得高薪。看到弟弟干得很顺手,大哥索性买下一间小店让他独自经营。小岛上物资十分匮乏,一些日用品都需要在杂货铺购买。敏锐的黄仲咸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扩大经营范围,增加销售种类,每天来店里采买的民众络绎不绝,小生意渐渐有了起色。1940年,黄仲咸承父命回乡娶妻,其妻戴子媛出身书香门第。得了贤内助,黄仲咸如虎添翼,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在商场上投资也更加有底气。
返抵印尼后,黄仲咸购买了一艘帆船,雇用4名当地的水手,沿着岛上及四周的水路,深入乡村售卖日杂用品,并收购当地土特产,由此积累了一定的资本。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印尼凭借绝佳的交通位置,成为各国海运货物的中转站。黄仲咸抓住这个机遇,投身水上运输行业,组建起了自己的船队。他将印尼的主要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销至海外,赚得盆满钵满。回收来的部分资金再投放入印染业,最终获得丰厚回报。此后,黄仲咸又果断地把投资转向了造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先后成立了南安公司、美华公司、大众福利银行、雅加达商业银行、必利达银行、必利达纸厂等,迎来了产业优化和资本的巨额累积。
从印尼的绍岛到首都雅加达,黄仲咸一路打拼,在多个行业均有建树,可谓做一项成功一项。最终拥有亿万巨资,造就了当时印尼的一个商界传奇。
创建基金会帮助更多的人
20世纪50年代初,事业有成的黄仲咸携妻儿一同前往欧洲多国旅行。然而,欧洲之行却令黄仲咸尝尽“大国小民”的滋味,所到之处,只要提及自己是中国人,欧洲人就对他爱搭不理。这令黄仲咸伤痛不已,他说:“华侨没有祖国不行,祖国不强大也不行。”1959年,黄仲咸应邀回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的巨变,也看到了家乡落后的面貌,黄仲咸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帮助家乡崛起。1959年,他慷慨解囊捐资助建家乡的仙都小学,从此正式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公益慈善事业。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黄仲咸在南安捐建了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楼宇等20多个项目。但他还是觉得远远不够,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成立教育基金会,帮助更多人!”1990年,黄仲咸创建了“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开始将慈善事业由“业余活动”变成“正式职业”。在继续为家乡学校、医院捐建楼宇等设施设备的同时,黄仲咸又设立了奖教助学金,大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为此,他先后设立了“坚持山区任教奖”“优秀校长奖励奖”“教师进修学历晋升奖”;资助学生方面,他注重精准扶贫,资助录取大学本科以上的特困生,资助高中、初中阶段特困生。几十年来,受益的师生数不胜数。
据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清影介绍,为解决每年奖教助学事业资金供应的问题,1992年,黄仲咸先生在南安中心地带兴建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1993年,又在厦门经济特区兴建了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必利达”是印尼语,乃“灯塔”之意。黄仲咸希望这两栋大厦能像灯塔一样为基金会的发展保驾护航。两栋大楼以物业租赁经营形式,获取相对稳定的收入,从而实现基金会的自我“造血”功能。黄仲咸通俗地将之喻为“养金鸡母生金蛋”(又称“金母鸡计划”)。
万封来信成“最大财富”
南安高盖山的西麓,环境清幽,景色宜人。黄仲咸的家乡码头镇仙都村就坐落在这座山下。村子的角落里有一栋被称为“福源堂”的二进五开间、砖木石结构的古厝民居,这就是黄仲咸先生的故居。仙都村黄氏属于泉州紫云黄氏一脉。据说,在明初仙都黄氏祖先即由安溪迁入南安仙都,开基派衍,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积淀。而这座福源堂始建于清晚期,具体建造年代不详。黄仲咸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成人,可以说这栋福源堂,陪伴黄仲咸走过从幼童到少年的流金岁月。
紫云黄氏肇基始祖黄守恭,在唐代因种桑养蚕发展织绸业,成为一方巨富。他富而有仁,热心慈善公益,后来舍地建寺,将所有的家产“裸捐”给了泉州开元寺,成就了百世善名。而千年之后,黄守恭的裔孙中又出了一位黄仲咸,一样的通达彻悟,懂得舍与得的智慧;一样将自己的毕生积蓄,“裸捐”给了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2000年,黄仲咸回祖籍国定居。2004年,他将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活动范围扩大至全省老区、山区。2005年2月,黄仲咸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其在海外打拼近70年积攒的财产(时值5亿多元人民币)悉数赠予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其儿女也都分别发表书面声明,表示无异议。
“个人拥有财产再多,也不一定有意义,能够为国家、民族多办点实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黄仲咸曾这样说道。而他财产不传子女、悉数捐给社会的举措,更是在泉州民间慈善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仲咸与其祖先黄守恭,共同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慈善接力赛”,如此慈善盛景,世所罕见。
黄仲咸把自己辛苦赚来的数亿家财,化作绵绵爱心,洒向万千学子。而他每年也会收到各地受助学生写来的答谢函。每个信封上,收信人一栏都整齐地写着:“亲爱的黄爷爷”。他们在信中向黄仲咸讲述着各自的情况,汇报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谈论着未来的成长规划……仿佛真的是在给最亲的家人写家书。几十年来,这样的信函累计达上万封之多。这些信函也成了黄仲咸晚年津津乐道的一生“最大财富”。
慈善之光照亮希望之路
捐建诗山中学仙都楼、码头卫生院仙都楼、南安市医院印华楼、码头仙都村委会办公楼、眉山中心小学仙都楼、南安四中仙都楼、南安一中招贤楼、南安市中医院贤奕楼、南安侨光中学仙都楼……当人们打开《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工程建设项目总览》档案夹,总会被长长的慈善项目名单给震惊住。自1959年以来,由黄仲咸先生和基金会独资捐建和出资助建的学校、医院楼宇等公益性工程建设项目多达100余个,奖助师生等人员达20多万人次,累计捐资超过7亿元。
更让人钦佩的是,虽然大半辈子做好事,黄仲咸先生却从不要求回报。他独资捐建的40多座楼房,没有一座冠上他的名字,楼名大多以家乡“仙都”为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仅个别用了他父亲的名字或称“念慈楼”,以致敬双亲的哺育之恩。2008年黄仲咸先生去世后,基金会在捐资翻建旧楼宇时,才将部分建筑名称更改为“仲咸楼”,以此纪念和缅怀黄仲咸老先生。
黄仲咸先生生前曾获教育部“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福建省政府“乐育英才”金质奖章等荣誉,被授予“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一直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颂扬。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南安陈嘉庚”。
虽然黄仲咸先生已经与世长辞,但他一手创办的教育基金会和他的爱国奉献精神还在源源不断地帮助、影响着更多人。黄先生去世后,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秉承其志,继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在奖教助学、帮侨助侨、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持文化、卫生、福利以及抗疫救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近些年来,基金会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等国家、省、市荣誉奖项数十项。2023年,在首届“福建慈善奖”表彰大会上,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清影还荣获“爱心慈善楷模奖”称号。这些荣誉、奖项的背后,是基金会常年辛勤付出的结果。
2011年3月,“黄仲咸纪念堂”在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内建成。纪念堂依山势而建,恢宏大气,主要建筑物有牌坊、碑亭、功德碑林、继志厅、画廊、广场等六个部分,无言讲述着黄仲咸先生的慈善故事。海内外游人来到这里,亦能深切感受到先生乐善好施的宽阔胸襟。2018年,设在南安市文化馆内的“黄仲咸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示先生的影像资料和遗物,一位打破传统财富观,勤俭节约、爱国奉献、造福桑梓的慈善老人形象跃然眼前。“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黄仲咸先生,理解他的慈善思维。慈善是一粒种子,早晚会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做慈善,就是在投资未来,在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刘清影告诉记者,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正在努力将黄先生的慈善事业发扬光大,“让慈善像‘海上的灯塔’照亮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