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1月22日

新品种选育,种质库扩容,“茶卫星”上天,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狗加入茶园生产

科技为笔书写新“茶经”

金观音是安溪茶树新品种的代表作之一

自动化生产线可批量生产茶叶

青钱柳—茶叶复合经营项目落地安溪

茶科技促进茶叶深加工发展(陈小阳 摄)

科技特派员陈志鹏(左)到茶山指导茶农进行茶园冬季管理

数字化生产线提高茶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近年来,安溪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茶产业加速前行。从茶树种质资源圃的扩容升级到茶叶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再到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安溪在茶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为茶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通讯员 李艳伟 杜冰莹 章桂林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文/图(除署名外)

与科研机构合作 推广种植新品种

11月11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茶叶新品种种植及加工技术示范现场会议在安溪县召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等出席活动。

现场会上,来自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李鑫磊博士作《“春闺”茶树品种特征特性及相关研究进展》专题报告,从选育背景、选育过程与品种特征特性、特色风味形成代谢基础、评价与应用推广等方面,展示该研究所自主选育的茶树新品种“春闺”。活动中,与会专家、嘉宾还到八马茶业红星茶场、虎邱长仑山茶叶科技等地,开展茶叶新品种“春闺”种植示范基地、乌龙茶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调研,并在八马茶业举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泉州综合实验站2024年茶叶新品种品鉴会,鉴赏“春闺”的特色风味。此外,专家学者还围绕茶树新品种“春闺”的品质特征、种植加工技术、推广应用前景等,进行深入探讨,为其大面积示范推广出谋献策,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溪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金观音是安溪茶树新品种的代表作之一。金观音,又叫茗科1号,它是铁观音和黄金桂杂交产生的无性系新品种。金观音属于灌木型树种,具有繁殖力强、抗性和适应性好、产量高且质量优的特点。其茶树的枝干粗大,分枝多,发芽密度高,茶叶颜色偏深,叶上茸毛稀少。用金观音制作的乌龙茶,外形色泽砂绿乌润、重实,香气馥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韵味十足,泡茶后茶水清澈并显金黄色,杯底茶叶肥实;制作的绿茶,色绿,花香显,味醇厚,制优率高。

黄观音也是安溪与科研机构合作的重要成果。它是由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77年至1997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的无性系新品种。黄观音在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广西南部等茶区均有种植。其植株较高大,树枝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上斜状生长,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黄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较钝浅稀,叶质尚厚脆。该品种抗寒、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特强,种植成活率高。用其制成的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结,色泽褐黄绿润,香气馥郁芬芳,具有黄金桂“透天香”的特征,滋味醇厚甘爽,制优率特高;制成的绿茶、红茶,条索紧细,香高味醇。

此外,云霄黄观音同样表现出色。它是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黄旦为父本,以铁观音为母本,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来的高香乌龙茶新品种,工艺上采用省级非遗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属于半发酵乌龙茶。茶叶条索紧结,香气清高细长,滋味清醇回甘,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软亮,绿叶红镶边。“花香蜜韵”是云霄黄观音的主要品质特征。

安溪素有“国家茶树良种宝库”的美誉,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随着这些茶树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不仅为茶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安溪茶产业的升级发展。

高校种质资源圃

扩容升级功能多

茶树种质资源,被誉为茶树的“芯片”,是茶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基石。去年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通过科技赋能与资源整合,对原有的茶树种质资源圃进行了扩容与升级,将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化、国家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球领先茶树种质资源圃。

步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后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茶园。铁观音、金牡丹、梅占、福鼎大白等优质茶树品种呈阶梯状分布,长势喜人,整个茶园洋溢着浓郁的茶香与生机。该校区茶学实验中心主任陈志丹正和同事们一起,鉴定茶树的生长性状,为即将开展的茶树育种学实验课做准备。

“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比如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以及茶园植保等的一些相关实验和实践课程,都可以依托资源圃开展实践、实验教学工作。”陈志丹介绍。

“我们利用资源圃收集更多茶树种质资源。而安溪茶树种质资源多、品种丰富,特别是有很多野生的茶树资源,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管委会主任、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院长郭玉琼表示,茶树种质资源圃可将优异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和鉴定。

据了解,安溪校区现有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是将原有的资源圃迁移,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的发展和扩容,为进一步提升安溪茶学院茶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2023年学院决定将原有的资源圃迁移至地理条件更好的后山400亩基地内,并规划出100亩土地专门用于新资源圃的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为更多茶树品种的收集和保存提供充足的空间,还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资源圃跟原来比较,除了规模上的扩大外,还在科技建设方面增加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我们将建立一个数字化的茶树种质资源圃。”郭玉琼介绍,根据规划,新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将收集和保存3000份以上全球茶树种质资源,并逐步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山地运动、休闲文旅、宣传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也将按照“三茶”统筹理念,在茶园管理和种子分析鉴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郭玉琼表示,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后山的这块400亩土地上,除了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外,还将规划茶文化大观园、茶科技展览馆以及碳中和示范区等多个功能区。随着茶树种质资源圃的扩容升级和多功能区的规划实施,这一创新工程将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提升科技支撑力

茶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秋茶期间,走进八马茶业第六代铁观音智能化精制生产线,记者看到,包装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茶叶包装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

“第六代铁观音智能化精制生产线从局部自动化生产模式升级为综合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茶叶从进料到成品,全程不落地的加工,实现自动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极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说,该生产线可兼容90%以上在制产品配方,效率提高20倍,能耗下降30%。

今年1月,《安溪县实施“三茶”统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印发,明确统筹创新服务,提升茶科技支撑力。该措施明确,开展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进一步推动安溪县涉茶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五位一体”的工作布局。

记者了解到,高科技也正逐步“武装”安溪县数十万亩茶山。继2022年“安溪铁观音一号”“安溪铁观音二号”两颗卫星发射升空,通过卫星从高空中对茶园种植、茶树长势、土壤及环境等进行大范围监测,有效促进茶农科学种茶和安溪“数字茶业”的系统化建设。

“科学评估数据不仅能为每块茶园的种植管理提供指导,量化指标还能在推动茶园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发挥作用。”遥感卫星项目运营方泉州中科星桥空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良说,这些数据还能为茶园发展等提供有效参考。

无独有偶,近日,由华祥苑茶业与天卫科技联合研发的低轨“茶卫星”——“华祥苑壹号”发射升空,依托新技术、硬科技赋能茶庄园建设,推动茶庄园数字化建设,引领茶庄园建设标准的全面升级,为庄园茶高品质提供强大保障,助力高品质茶叶生产。

此外,多年来,安溪县持续推动“茶园布控气象监测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茶园虫情测报系统”的智慧茶园管理支撑体系及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狗等新装备在茶园生产端的应用,实施国家级园艺作物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 2024-11-22 新品种选育,种质库扩容,“茶卫星”上天,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狗加入茶园生产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0143.html 1 科技为笔书写新“茶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