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近日,一位老师因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而走红。随后,因该视频播放量过高,学生家长担心对孩子产生影响,老师也第一时间下架了视频。但最终该教师遭到投诉,迫于各方压力选择了离职。对此,您怎么看?
本期嘉宾:张立美、杨朝清、丁慎毅
一种教学创新
□张立美(教师)
从维护课堂秩序角度说,老师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并不无可,也不失为创新的小妙招,能有效帮助学生改掉上课爱说话的不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好习惯。
学生上课乱讲话,违背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上课专心听讲”要求,属于违反课堂纪律行为。学生上课讲话,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而且可能打乱老师正常上课节奏,耽误上课进度,在客观上扰乱了课堂秩序。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学生有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形,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一直以来,老师对上课爱说话的学生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只是采取批评教育、罚站等传统手段,往往是老师批评几句,学生安静几分钟后照旧。“小蜜蜂”的主要功能是扩音,老师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上“小蜜蜂”,即便学生在上课时小声说话,也能被放大到整个教室。这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逼得戴上“小蜜蜂”的学生在上课时不敢、不好意思偷偷说话。对于老师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创新方法,社会应当多点理解和包容。
是“暴力”育人
□朝青(大学生)
“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虽然契合工具理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本质上都是一种“暴力育人”——无形之中将学生标签化、污名化,让学生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将爱说话学生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再对他差别对待,见证了教育者的生硬与冰冷。
学生们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有着鲜明差异的个体,每一张脸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用“有温度的教育”找到开启孩子们心灵的钥匙,让孩子们告别心灵的自我闭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联结,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对教书育人充满情感与认同,让学生敞开了心扉、打开了“心门”,才是好老师应有的作为。
“给爱说话学生戴小蜜蜂”表面上管住了学生,实际上却可能给学生带来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爱说话学生”需要的是爱与关心,而不是被视为包袱、累赘,对他另眼相看,将他们打入另册,用特殊手段来规训和惩罚他。此举不仅暴露出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少数教师教育观念的迷失与错乱。
需有边界意识
□丁慎毅(媒体人)
戴小蜜蜂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改掉了一些不太好的上课习惯。但此次涉事教师道歉离职,引发网友争议。教师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用一种更新奇更温和的方式来管理课堂,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感受。一些孩子上课讲话,并非故意捣乱,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遇到特殊情况,也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用“小蜜蜂”更像是堵,不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或许有人说,老师工作那么累,哪有工夫去一个个地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设立专职班主任,把学生管理的工作交给专职班主任来做,自然就减轻了科任老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双重压力。至于侵犯孩子隐私权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教师随意发布未成年学生的违规视频,显然没有做到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网友的争议,其实反映了当下教育中一个普遍的困境:如何在维护课堂秩序和尊重学生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值得肯定,但必须有边界意识。如果不加以规范,容易被教师同行仿效,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