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1月25日

故里海味

(CFP 图)

□许建军

在英雄故里、古津石井,我驻足马江沿岸,深情注视朵朵浪花,一波又一波卷起撩人的花瓣。曾几何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统领庞大海商舰队,叱咤东南沿海,驰骋广阔海疆,又广招人马,唐山过台湾,丝线跌宕起伏,连接了海峡两岸的美食缘、乡缘、血缘、地缘、文缘、商缘……

痴情于家乡那一片多情的海域,难以抗拒这里的海味,“炒蚝碾”、酸笋炒蟹肉……时令的海鲜在独特烹饪技巧加持下,有着闽海特有的鲜甜回甘,爽爽入口。

家乡绵延的海岸线上,海蛎生长于礁石之间,和别的地方的海蛎相比,它的“裙边”多了一叶,本地渔民称为“礁砺”,又名石蚝。刚从海上挖回来的肥美鲜蚝,在热水中汆烫三分钟,太早不熟,太迟易老透。自然沥干,热油炒香姜丝、大蒜、葱花,和着鲜蚝,翻炒至金黄色,起锅备用,再取三层肉切丝,爆炒出油,后把黄金鲜蚝粒倒入一并翻炒,再加入炒好的荷兰豆,而后调味,撒红椒入色、花生米增香。出锅装盘,只见蚝粒饱满,红橙黄绿,闻之芳香四溢,一道家乡古早味“炒蚝碾”新鲜出炉。

“一入蚝门深似海”,蚝营养丰富,《本草图经》载:“此物附石而生,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一名蚝山……海人取之皆凿房以烈火逼开之,挑取其肉。”

“炒蚝碾”源自土生土长渔民的生活原创。丰收时节,海蛎卖不完,短期又吃不完,渔民把它们晒成海蛎干。家里来了客人,来不及准备大鱼大肉款待,渔民顺手取出埕上已自然风干但尚未完全晒干的海蛎,和着三层肉炒了,招待稀客,随意烹饪的菜品口感独特,有别于新鲜海蛎和海蛎干,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在石井海边及民间传开来。

无独有偶,蟹肉炒酸笋亦源自海边侨村。番客婶洪婆婆娘家来客人了,她小心翼翼从老式橱柜里,取出卖不完提前蒸好、放置待凉的青脚蟹,一点点去壳,从中剥离出蟹肉,热油爆姜和蒜头,打入一两个鸡蛋,炒熟搅碎,和着买来切成条状的酸笋热炒,加入大蒜、红椒调色,味精白糖调味提鲜,一道特有的蟹肉炒酸笋端上八仙桌。蟹肉的鲜美、酸笋的酸辣与鸡蛋的香气口感相结合,客厅里顿时香气扑鼻。细品蟹肉炒酸笋,油然想起唐代皮日休咏螃蟹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早年,无论是“炒蚝碾”还是蟹肉炒酸笋,都是不可多得的地方美食,普通人家一年也尝不到一回。20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拥有7个渔船捕捞队,捕鱼产量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渔民家属,家中不乏自产自销的海鲜,渔船满仓归航时,能时不时尝到这两道菜品。

“行船讨海”渔人和许厝埔搭棚的经商户,每年或组织在海滩和许厝埔两处搭台演戏,铿锵九甲戏登台表演,甚至两个剧团唱“对台戏”。每逢这时,古村各角落夜里灯火通明,厅中庭外,摆出宴席,“炒蚝碾”、蟹肉炒酸笋等稀有菜肴摆上桌面,左邻右舍也能一饱口福。

如今,“炒蚝碾”、蟹肉炒酸笋等珍稀菜品成了家常便饭,落户寻常百姓家,独特海味深入千家万户,腥鲜滋润口舌。

一道道家乡特色美食,延续曾经繁华,面朝滔滔大海,怀揣柔情蜜意,拥入久违牵挂,打开味蕾,在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港口和港湾,历久弥香。

--> 2024-11-2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0566.html 1 故里海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