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信俗,情牵两岸,凝聚四海。
福建漳州,东山关帝庙。每天从清晨到黄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信众络绎不绝,人们频频在主殿两侧的立柱前驻足,对着上面的楹联若有所思:“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34年前,来自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的李炳南教授,也是如此驻足在前——台湾诸多关帝庙悬挂着与东山关帝庙相同的对联,内容出自明代的东山籍名人、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黄道周。这是台湾关帝庙源自祖国大陆的见证!
作为民间信俗盛行的地区,福建有许多关帝庙。明末清初,泉州、漳州大批民众移居台湾,兴建关帝庙、带去关帝信俗。追根溯源,台湾的关帝信俗源于泉漳两地,台湾关帝庙与闽南关帝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今年10月,在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薪火相传,延烧千年。在世代更替与山海迁徙中,两岸同胞的心、世界华人的根与魂,通过一脉相生的文化纽带,紧紧连在一起。关帝信俗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广泛凝聚侨心的“心桥”。拓展千年关公的新时代“朋友圈”,深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多的文化传播佳话正在上演、未完待续。
□融媒体记者 邱和军 蔡紫旻 郑慧雅 张超波 刘祖培 陈小阳 文/图
千年传承的不息香火
自唐代陈政、陈元光开漳,从中原引来关公香火,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山关帝庙建庙,关帝文化在东山岛上,得到精心保护、得以绵延传承。
东山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关公元素:庙宇中的关公像,群众家中厅堂悬挂着关公画像、雕像,建筑墙体画着关公彩绘图,文创商店里的Q版关公销路不错。
让更多同胞了解关帝文化
韩冬 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讲解员
历经六百多年风霜,东山关帝庙几经修缮,终有现今规模,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信俗”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帝庙正殿供奉着关帝圣像,清咸丰皇帝题写的‘万世人极’匾额悬挂在圣像上方,圣像两侧是陪关羽南征北战的四位将士……”走进东山关帝庙,跟随讲解员韩冬的讲解,过往历史扑面而来。
我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教授到访此地后曾评价:“选址精妙,结构精巧,技艺精湛。”
“这里不仅完整保存了原始的建筑格局,还保存着大量的彩瓷剪贴雕、石雕、金木雕等闽南建筑艺术杰作。”韩冬介绍,以东山关帝庙的彩瓷剪贴雕为例,这是一种将泥胎捏成形后,根据人物的色彩需求,用彩瓷碎片拼贴而成的古建工艺。东山关帝庙的彩瓷剪贴雕,塑造了近30个历史故事,时间跨度从商周到三国、唐、宋,人物形象多达129位,个个栩栩如生。
关帝文化给匠人一口饭吃
许庆石 金木雕技艺传承人
东山金木雕技艺,可追溯至明代东山关帝庙兴建之时。在关帝庙内,随处可见传承了600多年的金木雕技艺——关帝雕像、神轿、梁柱,精美的雕刻技艺与熠熠发光的金箔装饰相映成趣、分外夺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山关帝庙重修,许庆石作品脱颖而出,成为关帝雕像的主创人。为了全身心投入创作,许庆石吃住在庙里,不分昼夜地潜心雕刻,先后主创了关公神像、周仓软肢神像和神轿等一批金木雕作品,他的艺术作品和声名,随着前来寻根谒祖的台胞与海外侨胞的称赞而逐渐传播开来。
打坯、上漆、贴金和扫金……从14岁学艺至今,78岁的许庆石坚守木雕行当超过半个世纪,他笑称,是关帝文化给了匠人一口饭吃。为了雕刻好关公形象,他反复研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描述,每雕刻一件作品,都要反复修改底稿,研究不同姿态、神态的关羽形象。闲暇时间,他总是到寺庙、古厝里转悠,揣摩前辈留下的金木雕精品。“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匠人起主体作用。”许庆石希望和所有“守艺人”共勉——手工创作费时费力、考验技巧和耐心,非遗传承人要深入研究金木雕技艺,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大众生活需求和欣赏习惯,创作出适应市场的作品,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更长久地走下去。
交流融合的信俗力量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廿四,关帝特祭日和诞辰纪念日活动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涌入东山进香朝拜,举行关帝出巡文化踩街活动、搭棚唱戏庆贺。东山关帝庙每年接待返回祖庙进香的台湾信众近8000人。
组织30多次进香团到东山
卓明得 高雄台胞
东山关帝庙依山临海,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进香团。这一次,带团进香的卓明得决定,要与团员们好好地游览当地的山海景色,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年,我在两岸之间频繁往来,大陆的发展很快。”卓明得在大陆工作生活30余年,组织过30多次进香团,团员里常常既有大陆同胞,也有台湾同胞,同样的民间信俗文化,把两岸团员紧紧联系在一起。
“进香团成员有50多人,包括大陆同胞30多人,台湾同胞13人。”卓明得说,关公以忠勇仁义礼智信著称,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一直以此教育后辈,为人处事要忠诚正直。跨越千年,关公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成为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
回到祖庙创作关公IP
林盛章 台北东山同乡会荣誉理事长
在今年的“两岸同缘·天下关公”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创大赛中,台胞林盛章创作的《五虎将》获得“关帝实物产品类”金奖。
“我是追随父亲的乡愁来到东山的。”说起选择东山扎根的原因,林盛章满怀深情。他记得儿时,父亲时常念叨:“我没办法带你们回家,但要记得,我们的根在福建漳州东山,堂号是‘余庆堂’。”
父亲林海南出生在东山,1950年被迫离乡去往台湾。林盛章的艺术启蒙,源自父亲放在家中供桌上的关帝画像。他从小耳濡目染,听父亲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相传为关帝家训的“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四句箴言。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回到父亲的家乡东山,看到这里家家户户供奉关帝像,他的心中满是亲切。2011年,林盛章到东山参加关帝文化节,回到父亲魂牵梦萦的家乡做文创,成为他唯一的念头。
从传统板正到Q版有趣,林盛章设计的关公形象,既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汲取灵感,又试图在当下潮流中寻求创新,他最新的一处工作室,就开在父亲的家乡、林氏家庙旁。“这段时间,泉州通淮关岳庙的Q版关公很火,我觉得很有趣,这也是东山关帝文创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林盛章说,他准备到泉州交流学习。
“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好地促进两岸融合,带动更多的台湾同胞到东山,我也希望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台湾母校,与学弟学妹交流,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关帝文化内涵,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同心同行的精神纽带
漳州东山关帝庙先后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2年,当地启动建设关帝文化产业园项目,如今,文化产业园成为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
近年来,福建发挥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等纽带优势,常态化举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宗亲联谊、信俗文化活动,祖地文化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这里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区域。
扎根东山投资兴业逾30年
翁启镜 大有集团董事长
1995年,由23名台胞组成的朝圣团,跨越海峡抵达东山,迎奉关帝庙关帝金身渡海入台驻驾半年,开启两岸分隔40多年后宗教直航首举。2016年,东山关帝神像经澎湖入台湾,环台21个县市巡安祈福。
来自澎湖的翁启镜,深度参与组织了2016年的巡安祈福活动。
1989年,在台湾从事水产行业、事业有成的翁启镜,先后到大陆及东南亚地区考察,兜兜转转去了很多地方,他决定把根扎在漳州。“我们是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代人,投资办厂,给外国人发工资,还不如给大陆同胞。更何况这里有台湾关帝庙的祖庙。”
1991年,翁启镜将台湾远洋捕捞、水产精加工的经验带进东山,先后建起东兴、东旺、东毅、安邦四个精加工厂。及至后来,他毅然卖掉台湾的产业,为东山的水产加工厂注资。
人在异乡,心无所依之时,两岸共同的文化信仰,将翁启镜和这片土地联结在一起。30多年后,翁启镜的产业涵盖水产、地产、文旅等领域,员工数量2000多人,年产值近20亿元,以商业为载体,推动关帝文化产业更好发展。他在东山建设商业街区,希望成为台湾青年工作、生活的第一个落脚点,他的女儿探索文创产业,希望将两岸关帝文化发扬光大。
关帝文化联通海内外
汪定钦 东山关帝庙管委会副主委
1992年起,东山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至今已连续举办33届,成为大陆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涉台文化节庆活动之一。
今年农历五月十三,第三十三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如期举办。“活动参加人数多达1500人,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嘉宾近千人,为近年来参加人数之最。”
今年首次开启的“忠义薪火下南洋”圣火传递活动,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紧紧串在一起。“忠义薪火”自山西解州关帝祖庙采集,途经河南关林庙、湖北关陵庙、玉泉寺、荆州关帝庙、泉州通淮关岳庙,抵达东山关帝庙,后乘船启航,传递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圣火传递历时132天,吸引数十万人参与。这是关帝文化跨地区跨国界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充分体现了关帝文化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