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服务不仅是“托管”,更是育人模式的全面升级。近期,鲤城区制定出台《学校课后服务扩量提质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各校围绕学生兴趣与成长需求,打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许培吟 黄凯杰 文/图(除署名外)
文化传承
与趣味学习并重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自开设课后服务以来,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课后学习体验。该校课后服务案例两次入选全市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依托本校教师开设基础服务以及艺术教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等五大类社团与兴趣小组课程。每项活动都有专属场地和设施,手工团扇、泥塑、书法和绘画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成了校园的美丽装饰,绿色校园、低碳校园落到实处。学校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设了火鼎公婆及拍胸舞课程,带领学生体验和传承闽南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开办乡音社,创编闽南语校歌《你好,新华》,在校园传唱并冲上热搜;体育活动丰富,同学们在运动锻炼中锤炼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菜地开展劳动实践,学生参与劳动全过程,通过卖菜买书形成劳动闭环,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得益于有趣又有意义的课后服务,该校实现了“零溜生、零投诉”的良好效果,《以“菜地”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传承非遗技艺,守住闽南文化的根与魂》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成为其他学校借鉴的典型。
“3+”模式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则注重将基础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以学校老师和外聘教师为基础,结合公益课堂,打造“3+”课后服务模式,助推学生成长与发展。学校通过“学生自主作业+分层专题辅导+花样体育锻炼”的“3+”服务程序,引导学生自行巩固和拓展知识,加强老师精准帮助答疑解惑;在体育活动方面,学校推出了毽子操、韵律操、五祖拳等花样体锻组合,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体质。
此外,学校还构建了“发展课程+学科课程+趣味课程”的“3+”课程体系,开设了40多门不同类型的“勤毅”课程,涵盖非遗、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促进学生在多个方面的素养发展;“自主选择+规划安排+分层培养”的“3+”培养模式,通过“选课走班”模式,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实现个性化成长。该校的“3+”课后服务模式获选全市第一批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中的亮点之一。
多彩活动
构建课后服务体系
放学后的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内,篮球、足球、轮滑、田径、跳绳等户外体育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楼内,学生们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或兴味盎然地参与社团活动……丰富的课程安排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自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学校构建“1个核心+2项重点+N门兴趣”的课后服务体系,将作业辅导作为核心课程,体育锻炼和阅读作为重点课程,结合“全人课程”整体规划、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年段特点开设多门兴趣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非遗文化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南音、金苍绣、花灯、刻纸等课程在校园里落地生根,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使得课后服务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学校课后服务扩量提质行动方案》提出,在保持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各校优势特色,重点实施“开展一次精准需求调研”“完善一套服务课程‘菜单’”“制定一份课程目标方案”“搭建一个经验分享平台”“开展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建立一个质量监督机制”的“六个一”工作任务,促进鲤城区全面提升课后服务实效,不断探索课后服务的创新模式,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推进打造鲤城特色课后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