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04日

打好污水治理攻坚战,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泉州:一江碧水穿城过 两岸风光入画来

市区刺桐路污水干管改造建设现场 (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主要收集深沪镇、龙湖镇及永和镇区域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晋江市华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第一阶段)近日通水试运行 (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市区刺桐路平原渠等多条内沟河将引入宝洲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让水流动起来。(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整治后的笋浯溪颜值惊艳,成为古城龙舟赛事的绝佳赛道。(许晓波 摄)

整治前的泉港区郭厝溪(市污水治理指挥部供图)

整治后的泉港区郭厝溪岸绿水清(市污水治理指挥部供图)

泉州因海而生,因水而美。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既事关民生福祉,更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等不得、慢不得、耽误不得。

2023年11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组督查时发现,泉州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存在短板,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为泉州敲响了警钟。

直面问题,重拳出击。泉州以“治污是当前重要民生工程”的共识,攻坚“污水厂处理、管网收集、泵站转输、调蓄池、中水回用”等五大能力提升,全力围绕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不折不扣抓整改。

谋定后动,动则必成。今年1—11月,全市主要流域39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100%;新增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升8.4万吨/日;完成污水泵站扩容3座,新增规模2.7万吨/日;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建设796公里,超额完成三年680公里的目标任务数。

□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庄丹丹 林绿波 黄伟毅 通讯员 康朝阳

铁腕治污

三年计划新改建

污水治理项目357个

7月6日,2024年泉州市“泉竞龙舟·福传丝路”之“龙翔刺桐”闽台龙舟邀请赛在水清岸绿的古城笋浯溪举办。

笋浯溪溪道宽度20—25米,沿线流域面积142公顷,可谓得天独厚的天然赛场。然而,在2023年初,笋浯溪被排查出渠道两侧截污管道病害严重,西侧连通管道坍塌,沿河污水直排渠道。

为实现污水回清的生态景象,泉州立即启动水环境治理,通过排口的全面排摸整治、截污干管建设和河道清淤等举措,有效改善了水质,以良好水环境迎接龙舟大赛的举办。家住伍堡小区的吴老伯亲历了溪水“清—污—复清”的喜人变化,“小时候笋浯溪水很清,群众在溪里洗衣服、游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水质一度恶化。如今,清澈、美丽的笋浯溪回来了!”

笋浯溪的现象,并非孤例。随着泉州城市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向城镇,导致城镇污水增量快速提升,部分污水处理厂已满负荷运转,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此外,一些老城区、城中村存在雨污合流、管网错混接的问题,难以满足市民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既要“经济账”也要“生态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泉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对于污水治理等历史欠账、基建短板采取“不逃避、不拖延、不忽视”的态度,以勇于自加压力、跳起摸高、适度超前规划的决心,全面开启“污水治理战”。

——坚持“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观。市委、市政府成立立行立改工作领导小组(市污水治理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部门派员进驻集中办公;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治污指挥部。

——凝聚“不让问题过夜”的执行力。分管副市长坚持“一周一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治污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指挥部同步建立完善“周例会”机制,实行“一地一方案”,形成“指挥部+属地政府+国企”、市县两级协同运作体系。

——绘就“标本兼治”的路线图。我市出台了《环保督察立行立改》《2024年大会战》《2024—2026三年攻坚行动》3份方案,有力地将生活污水的“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施路线图。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方式,我市围绕“五大能力”提升和“八个专项”整治,计划新改建污水治理项目357个、投资188亿元(其中2024年项目199个、投资79.1亿元),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1座、新增规模90.9万吨/日(其中2024年27座、新增规模81.9万吨/日),建设污水管网680公里以上(其中2024年380公里以上)。此外,还将新扩建污水泵站15座以上、新增转输能力25万吨/日以上,新建调蓄池5座以上、规模6万吨,污水处理厂设计回用量53.5万吨/日、回用率46.3%。

疏堵结合

生活污水收集率达60% 创历史新高

古城水系联结着老城的历史与文化,也联结着现实与生活。中心市区内沟河共53条,总长130多公里,生活污水直排等现象令群众困扰不已。

2023年,泉州完成24条内沟河(排洪沟)清淤工作,为历年来中心市区内覆盖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大整治行动。2024—2028年,我市将用五年的时间对中心市区全部70条内沟河实施清淤疏浚。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与城镇雨污水管网改造,是“一体两面”。既要收污水,解决黑臭问题,也要挤外水,提高污水浓度,这样才能提升污水收集治理能效,改善水环境。

而雨水和污水管网,是城市深埋地下的“毛细血管”。特别是古城污水治理,难度远高于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存在地质复杂、管网杂糅等诸多难点堵点,给治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考验。

在新门街—涂门街污水干管改造工程的中山中路至温陵路段工地,几乎每挖掘一个顶管作业的施工井或接收井,2米以下的井壁都会跑冒出地下水。今年5月来,克服潮湿、异味重的地下施工环境,施工单位轮班作业,确保工期进度。目前,该路段施工接近尾声,待把53号顶管接收井底的硬性土层挖掘松动后,剩下的污水管道即能贯通,将彻底改变该路段长期以来的雨污合流问题。

市污水治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因系统整改需要,全市许多项目同时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市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将影响降到最小,各个在建项目因地制宜,边施工边调整施工方式。如在刺桐路污水干管建设上,施工方式就由最初的全天候单点施工,改为多点作业、16小时施工制。

类似的整治行动、治理工程,正在全域范围内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例如非开挖修复技术,采用管道清障、垫衬法、热塑成型、不锈钢快速锁等工艺,实现不开挖城市道路对排水管网进行修复,通过检查井就能快速施工。数字化手段同样大显身手,泉州水务集团已稳定运行“水务大脑”数智化平台,其中搭载的智慧排水“一张图”实战效果好,实现巡检时间减少40%、设施基础信息准确度提升80%、应急调度决策时间缩短50%、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可靠性提升5%,有效提质了日常管理工作和项目指挥调度事宜。

治污没有捷径,“欲流之清者,必截其污”。今年1至11月,我市已按时序完成中心市区管网深度排查、江河排口整治、局部黑臭内河治理等方面整改工作,污水处理效能显著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0%,同比去年提升10.2%。

长治久清

全力推动“治污”向“提质”迈进

做好“毛细血管”的改造同时,这一年泉州还集中向污水处理的“主动脉”发力:大批污水处理中后端的厂、站以及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作为中心市区污水收集处理重点项目,洛江区阳江水质净化中心一期项目总投资7.46亿元,项目明年12月建成后预计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作为泉州市首座大型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鲤城区江南水质净化中心一期项目总投资6.62亿元,通过“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巧妙设计,打造“空中花园”式处理厂,已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预计每日可增加污水处理量达7万吨……

在市区宝洲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道铺设现场,连接处理厂与浦西滞洪区及平原渠的中水回用管道廊道及控制阀门井已完工,预计本月底完成管道铺设。届时,宝洲污水厂处理达标后的每天9万吨水,将源源不断地经同时完工的平原渠4号闸泵闸加压,注入平原渠及连通的东环城河、南环城河等近十条城市内河,让内沟河内部循环流动起来,达到活水充氧、河畅水清的目的。

各县(市、区)的污水治理项目也加速落地。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市已完工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规模8.4万吨/日,在建9座,开展前期工作14座。今后三年,我市将计划新扩建3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规模90.9万吨/日。

水质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效常治,方能推动“治污”向“提质”迈进。

“城管部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现场核查和水质监测,生态环境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抽查、核查发现的问题均通报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溯源整改。”市污水治理指挥部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实现问题水体动态清零,强力推行考核制度;针对日常管理明确了保洁台账、巡查台账、督导台账,做到有人做、有人查、有人督。

未来,城市的长治久清,还需要深远的规划:在各地污水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泉州市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专项规划》;推动全市污水治理“一盘棋”;全力推进管网问题点位修复、“空白区”消除、排水许可办证,内河排口整治等工作;持续策划污水治理项目,全力实施“双提升”攻坚,助力集中收集率和BOD浓度实现“双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通过全面系统治理,我市污水收集处理事业将迈出跨越式步伐,不仅能满足现实需求,还能支持城市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让碧海蓝天成为泉州恒久的骄傲。

--> 2024-12-04 打好污水治理攻坚战,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2381.html 1 泉州:一江碧水穿城过 两岸风光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