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08日

巷陌胭脂

□杨新榕

(作者 供图)

每一次踏入胭脂巷,我都会感觉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好像一头“扎”进了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条巷子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北边紧挨着热闹非凡的涂门街,那里人来人往,市井气息浓厚。巷子的南边则是繁华的中山路,商业的喧嚣与古老的韵味在这里交融。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胭脂巷犹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历史丝带,串联起了泉州古城数百年来的岁月变迁。

说起胭脂巷的历史,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有大批蒙古人迁居至此。因心中怀着对故乡的燕支山的深深眷恋,他们便将城中的一条小巷取名为“燕支里”,以此寄托思乡之情,后来历经演变,就有了“胭脂巷”这个名字。关于这条小巷的名字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巷子里曾有一口古井,井水很特别,是粉红色的,很像制作胭脂的上好原料。彼时有不少阿拉伯人聚居在巷子附近的棋盘园一带,他们对胭脂的需求量很大,而这口井的存在,便让小巷顺理成章地成了胭脂的重要交易地。一时间,这条巷子变得热闹非凡,商人和顾客络绎不绝,“胭脂巷”这个名字也随之流传开来。

在胭脂巷中,有一个地方令我尤为印象深刻,就是一片气势恢宏的古民居,那四座连排的古厝,犹如四位庄严肃穆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巷中。这些古厝的名字分别是五瑞堂、同源堂、绥成堂和红兰馆,它们从巷东一直延伸到巷南,占地约三千平方米,几乎占据了整条巷子。这些古建筑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着巷子往昔的点点滴滴,其中一座的墙上写着“苏氏祖闾”四个大字,笔力雄浑,是著名学者梁披云的墨宝。每次看到这几个字,我都能感受到笔画传递出来的力量与韵味。如今古厝前还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其就像一位守护者,无声地讲述着那些与古厝有关的往事。

后来查阅了资料才知,这几座古厝的主人,其祖先名为苏颂,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科学家,他的第十世孙苏唐舍在元代至大四年来到胭脂巷定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这些历经风雨的古大厝,则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虽然屡经重修,但至今依旧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听说之前在修缮祖宅时,古厝的主人还特意根据祖辈留下的记述去搜寻,最终才在绥成堂的两块条石下找到了一口“胭脂井”。传说早年间,胭脂巷内的店铺售卖的自制胭脂,就是取用此井的水来制作的。这口古井重现天日后,井水依旧澄澈,不过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一抹胭脂色泽。“胭脂井”后来被重新修筑了井盘,只是井水不再用来制胭脂,大多是取来给花草浇水。“胭脂井”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它是一口“井中井”,因为井底还有一口半米多深且面积略小的井。

胭脂巷里还有一口古井,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不过为了方便通行,这口井早在五六年前就被封住了井口。据说从一块橙色地砖中间的透气孔撬起砖块,还可以看到一条通往井下的通道。以前这口井的一半在古厝的墙内,一半在墙外,因此它也被叫做“半边井”。这里的井水既能供古厝里的住户使用,厝边头尾需要时也能来取水,十分方便。

如今闲暇时,我仍然喜欢去胭脂巷中漫步,感觉行走在其中,就像是在与历史进行对话。巷子里的古老的建筑、传奇的故事、浓厚的人情,总让人沉醉,无法自拔,我想这或许就是胭脂巷的魅力所在吧。

--> 2024-12-08 □杨新榕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2855.html 1 巷陌胭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