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时收拾屋子,在墙角的书架上翻出几本未拆封的新书。这些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我一时有些茫然。
这几本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古代文化,也有写历史典故,还有讲外星探秘的故事。翻看了一会儿,我终于想起来,这些书已经买了三四年,那时的我还没有从上一家单位辞职,工作相对轻松。因为日子过得比较自在,闲暇时,我经常去书店买书来看。每次选书,我也不带什么目的,完全是跟着兴趣“走”,只要看到喜欢的书就买回家看。特别是一些关于远古文明解析的书,我当时就很感兴趣。
后来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也换了工作,生活随之陷入忙乱中。那时每天面对的问题,经常让我感到焦头烂额、应接不暇,也就顾得上看书了。于是,之前没来得及翻阅的书,就都被搁置了,渐渐也遗忘在了角落里。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他认为,阅读是一种快乐和享受,能帮助人们平复焦躁的心情。但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和心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毕竟当生活中的紧张和慌乱来临时,不少人是会选择放弃阅读,毕竟读书有时非必需品,更像是一件“奢侈品”。
这里所说的奢侈,并不是指书本很贵,需要花很多钱去购买。事实上,一本书售价几十块钱或十几块,有时几块钱就可以买到,甚至比一杯饮料还要便宜,大多数人都有能力获得。可买书是一回事,阅读又是另一回事,因为保持对阅读的兴趣与好奇,需要拥有一种闲适与平和的心境,这对于一些经常奔忙的成年人来说,是很难获得的。
我忽然想起平时光顾的一个菜摊,那个摊位不大,但售卖的蔬菜新鲜又干净,人多的时候,摊主一个人应付起来还有些吃力。不过那位摊主动作一向麻利,即使双手忙个不停,依然乱中有序。摊主清瘦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让人见了就觉得很舒服。有次我去得晚,很多摊主已经收摊了,只有那个菜摊还在营业中,摊主坐在一旁,正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
发现我走到摊前,摊主赶紧合上书,冲我笑了笑。他脸上带着一丝羞涩,像是打招呼又像是解释地对我说:“闲着没事,我看会儿书解解闷,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我听了点了点头,还好奇地询问了那本书的名字。与摊主交谈时,我突然明白了他身上那份从容与沉稳是从何而来。心里更是不禁感叹,阅读的确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言行。
又想起不久前与朋友相约吃饭,我出门晚了些,到店时那位朋友已经坐在位置上。走近一瞧,发现他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一本书,我落座许久,他都没有察觉。我调侃这位朋友,说他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书,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习惯一直没变。朋友一听这话就乐了,佯装无奈地说:“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每天不看几页书,心里就觉得不舒服,好像缺了点什么。”我瞥了一眼他看的书,通过书名猜想大概是写关于远古文明的内容。当下不由得对朋友的状态,心生羡慕。毕竟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像朋友和那位卖菜摊主那样,心里还存有一方净土,可以容纳下星辰大海以及诗和远方,实在太难得了。
我想,能静下心来阅读的生活,是不能用“还行”二字来简答概括的,这种生活往往比“还行”要精彩得多,可以算得上是“奢侈”的。因为那是一种心灵上的“奢侈”,既简单又纯粹,如同书中的文字一样,是异彩纷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