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零糖社交”正成为“找自己”的新趋势。“零糖社交”指在社交互动中保持自我独立性,与他人拉开适当距离,像享用零糖食物一样轻松、自由。有人认为,“零糖社交”能为身体、精神乃至生活减负;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认为这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对此,您怎么看?
取悦自己 无可厚非
@范华平: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而是在交友时更在意边界感与自我空间,这样可以避免被无效社交所困。对此不宜过多解读,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不一样,社交具体适合几分“糖”,就得因人而异,遵从内心、保持本真,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就是最好的。
@河北白帆:“朋友千千万,知己有几人”。很多人往往盲目追求彼此过度依赖、亲密无间的社交方式,殊不知这类社交方式天长日久会成为生活的负担。而“零糖社交”则强调交往中的独立和自主,主动摒弃“无效社交”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选择一种让身心更加放松,更注重“边界感”的社交方式,它既不过分彼此依赖、相互打扰,又不失情分,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正是“零糖社交”的价值所在。
@仙水忍: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零糖社交”也是社交的一种形式,它并非以自我为中心刻意拉远和他人的距离,而是不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专注于自我愉悦,进而寻找和他人关系的平衡点。在我看来,这种新兴的社交方式,反倒显得不矫情不做作,以肯定自身为前提,有助于提升自我认可度,让社交变得更为直接而纯粹,是一种和他人更为理性的相处方式。
社交窄化 不应提倡
@泥河牧歌:“零糖社交”是选择性社交的代名词。很多社交究竟是无效还是有效,都是在发展中变化的,无效社交很可能会变成有效社交,有效社交也会变成无效社交。社交要像博览群书那样,通过广泛的交往丰富自己的认知和阅历。朋友多了路好走,成熟的人从来不会拒绝与他人交往,莫让有选择性的“零糖社交”一叶障目,给人生留下遗憾。
@刚柔:“零糖社交”看似新颖,实则问题多多。它虽倡导交往保持距离以获得独立自由,却阻碍了人际情感的交流融合。日常中,人际关系是依靠情感互动维系的,“零糖社交”会冲淡群体凝聚力,于社会和谐稳定不利。社交的核心是心灵沟通与情感共鸣,在一个人与人交往互动更加密切的时代,切莫把自己困在圈子里,走出去才能拥有更多收获。
@常睿平:“零糖社交”这种有针对性的交往方式,有利于从繁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但是,“零糖社交”也有片面性,不利于开阔眼界,更不利于个人成长。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广交天下朋友,接触不同层次的人,才能博采众长、提升自我,“零糖社交”若成风潮会导致社交狭化,于社会发展而言也是一大隐忧。
因人而异 辩证看待
@中言利尔:凡事不能绝对化,而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社会生活中既需要一些保持泛泛之交的朋友,也需要一些志趣相投、肝胆相照的挚友。若一味地倡导与人保持距离,保持自我独立性,就会人过“淡”则无友,致使生活很无助且乏味。总之,“零糖社交”可以有,但不能只有这一种模式或走极端,适度才是最好的。
@紫水晶:“零糖社交”之所以流行,重点在于它的自主选择性,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进型社交方式。将人际关系置于一种相对舒适的交往空间内,大家彼此互动却又介入不深,不需要过于在意他人的感受。从交往方式来看,“零糖社交”为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理性的交际基础,但如何选择还是要因人而异,浓淡相宜才是社会应有的交际生态。
@余清明:不必讳言,每个人对自己的交际圈都划分了“圈层”,“零糖社交”更适合对待普通朋友,对知心朋友则应该敞开胸怀,如此,才能体会到友情的珍贵。所以,所谓“零糖社交”其实是我们多数人日常都在践行的一种因人而异的社交方式,既不宜拔高也不必苛责和担忧,部分年轻人热衷这种社交方式,是他们走向理智和成熟的必经过程。
下期话题
据央视网报道,2019年,国家卫健委开始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网约护士”获得官方认可并正式试水。5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着“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参与的护士也少”的尴尬。下期茶座,邀您聊聊“网约护士”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