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天台和电梯里的高清智慧监控系统,组建邻里学堂为小区学生定期辅导作业,将小区公共停车位进行规划,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惠民工程、一次次真情解忧,化作一幅幅生动图景植入德化群众的心坎上、口碑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今年以来,德化县推动党的组织向小区延伸、重心向小区下移,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建立党组织引领下的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激活小区治理“新活力”。
主动“问诊议事”
让“民意”变“满意”
“小区快递常常找不到,能不能安装快递柜统一投放。”“一楼消防通道频繁出现摩托车乱停放现象,不仅占用了空间影响进出,也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物业在四楼安装防控门,刷卡进出。”“瓷都广场的噪声太大了”……在龙浔镇时尚华庭业主群,一个个事关小区物业管理的问题被提出来。
如何听取“民声”,服务“民生”,南门社区“大党委”建立的物业党联席会给出了答案。
近年,南门社区“大党委”进一步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物业党建联建工作,将党建工作向物业管理延伸,把与物业管理企业、小区业委会等有关的各方统领起来,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统筹辖区资源,促进自治共融。
在事务共商、矛盾共解方面,社区“大党委”每月不定期召开物业管理提升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小区突出矛盾问题。例如,针对瓷都广场歌舞噪声长期扰民问题,社区“大党委”召开联席会,共同研究制定了“三限一服从”文明公约,组织“大党委”有关职能单位、小区党员志愿者等组建成立瓷都广场文明歌舞活动志愿督导队,常态化开展歌舞队伍文明督导工作,并由社区投入建设噪声实时在线监测设备,形成长效治理合力,有效破解瓷都广场歌舞噪声扰民问题,噪声扰民投诉件较去年同比下降80%。
时尚华庭位于德化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停车难”导致的“乱停车”在这里尤为显著。“‘停车难’不仅让有车居民烦恼不堪,而且由此引发的乱停车、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也影响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莹莹说道。针对这一问题,小区党支部联合业委会、物业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收议题”,联席会多方恳谈“出主意”“拟方案”,居民表决“说了算”,最终,小区形成了“两停三不停”公约。一方面,由物业公司在小区通道单边画线新增摩托车停车位,并加强安保人员巡逻频次,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对乱停放行为及时劝阻和纠正,确保车辆停放规范有序;另一方面,联合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公安局不定期开展执法、劝导宣传活动,为居民营造安全畅通、规范有序的小区环境。
“联席会让以前的‘无事不见面,见面无好事’,变成现在的‘事先多沟通,遇事多协商,难事共解决’。”陈莹莹说。
打造党建品牌
让“陌邻”变“睦邻”
“楼上楼下不知名,隔邻隔居不知姓”已成为许多小区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为缓解这种“城市陌生症”,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浔中镇阳光社区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要求,积极打造“睦邻党建”品牌,让“陌邻”变“睦邻”。
王厝山新苑小区内的“老邻居”活动中心正是由此而来。王厝山新苑的“红色业委会”了解到,安置回迁的老人们平时在没有围挡的架空层打牌,“希望能有一个既能遮风避雨、又能冬暖夏凉的休闲场所”的渴望愈发强烈。得知这一需求后,“红色业委会”积极与阳光社区协商,利用居民楼架空层改造成“老邻居”活动场所,为小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交流的场所,构筑邻里互助的生态圈。“以前邻里之间难免有点小纠纷,自从有了‘老邻居’活动中心,业主之间沟通多了,矛盾自然就少了。”王厝山新苑业委会成员、老邻居活动中心志愿服务队队长梁伟峰说。
近年来,阳光社区探索推进“大党委+物业+居民自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按照“156”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治理全覆盖、诉求快响应、服务零距离的和谐王厝山小区的目标,采取进门问事、线上论事、聚言议事、齐心办事、群众评事等5事工作法,履行政策宣传、信息收集、邻里联络、环境监督、文明劝导、志愿服务6项职责,通过搭建“微平台”,做好“微服务”,点亮“微心愿”,传递“微幸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办好事,推动实现服务群众“邻”距离,党建引领“邻”聚力。
这也是该县全面深化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推动小区共治共建共享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了解,该县以31个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合挂钩理事单位、驻区单位、共建单位、“两企三新”组织等设立社区“大党委”,统筹工匠能人、文艺能人、草根能人、银发能人等力量,以党建引领推动小区共治共建共享,持续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小区治理体系,把小区打造成有质感有温度的幸福家园。目前有700多名小区能人登记“入库”,涵盖理发、家电维修、非遗手工、书画、音乐等10多个不同领域;组建邻里帮帮团、邻里互助小组、家电维修等能人服务队54支,常态化开展家电维修、手工缝纫、邻里课堂、文体活动等“邻里小事互帮互助”便民服务活动251场次。
(林婉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