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一名女博主发视频分享自己“大学生活费日结,50元一天”的经历,引发热议。在视频中,这名女博主表示,她读大一时,每天会收到家长发的50元生活费。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发放生活费,是因为她母亲认为:“今天把钱花完,明天不至于饿死,每天都有新的50元,而且能知道女儿每天几点起床。”(12月7日 九派新闻)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给孩子的大学生活费,多数是按月、季度或者学年发放,像“日结”这样的方式比较少见。教育孩子得因材施教,家长给孩子大学生活费,也应因人而异。采用何种方式发放生活费,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合不合适之别。
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活费日结,50元一天”的情况,一方面是这位家长了解自家女儿,认为这种发放方式最佳,女儿也能够接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女儿保持“沟通”,能够清楚女儿每天几点起床。生活中,有些家长给孩子生活费是按月或者按季度,孩子平时不和家长联系,等到该发放生活费时,再给父母发个信息,有的甚至就只写一个字——“钱”。虽说父母理应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生活费,可作为儿女,如果连基本的问候都没有,则太过冷漠,也会让父母寒心。
家长给孩子大学生活费,不但要依据自身能力,还应当通过发放生活费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比如,如果孩子平常花钱大手大脚,那显然不能一下子给太多生活费,可以先给一部分,让孩子学会花钱记账,学会精细盘算;如果孩子自律性强,那按年度给孩子生活费也没问题。
孩子去外地读大学,家长无法像孩子上中小学时那样充分了解,但身为家长还是渴望知道孩子平日的学习、交友、娱乐等情况,加强“沟通”显得极其必要。孩子上了大学,即使学业再忙,也应抽出时间与父母及时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近况,一方面增进彼此感情,另一方面也让父母安心。孩子虽然长大了,但和父母的感情不能变得生疏。通过加强沟通,一旦自己犯错或者偏离正轨,父母也能够及时了解,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一些大学生不和父母沟通,也不善于听取父母意见,有困难也不与父母交流,结果因为不够成熟而陷入诸如网贷之类的困境。此外,父母也应当主动和孩子沟通,告知孩子家里的情况,与孩子分享家庭的酸甜苦辣,让孩子明白生活费发放背后的考虑,从而培育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理财意识。
如何给大学生发放生活费并没有统一标准,应是父母和孩子协商的结果,这也是由教育的多元化特性所决定。但不管孩子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和父母沟通。维系亲子关系的最佳纽带从来都不是金钱,而是爱与理解。家庭是孩子走向远方的有力支撑,是未来人生道路的稳固基础。父母就是孩子前行的力量源泉、不懈的动力所在。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要一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