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11日

只缘北渠清如许

□倪怡方

有好长时间没有踏足清源山了,也未曾再见到那清清凉凉的北渠,但每每想起那里,心中仍会涌动一种莫名的思念,思绪也常被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那一年,我正在读高中,所在的高一年段和高二年段的十多个班级接到通知,师生们便奔赴北峰,一起参与开挖北渠的劳动。印象中,当时的渠岸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可谓是热火朝天。

第一天,我与五十多位同学分到一段宽约10米的区域,从上往下挖掘。大家一开始都干劲十足,挖渠进展也很顺利。不过问题还是很快出现了,因为队伍里有不少“愣头青”和“憨姑娘”,他们没戴草帽,在无遮无掩的渠岸上干活,碰到上午八九点的太阳,不一会儿都被晒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当时大多同学没带毛巾,想要擦汗时只得用袖子胡乱在额头、脖子上抹一把,有时候不小心粘上袖口的泥土,一个个成了京剧里的大花脸。刚开始大家看对方的滑稽模样还会相互取笑,后来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更难熬的是晌午时分,忙活了一上午,热得口干舌燥的大家都饿得肚子咕咕叫,叫苦不迭。隔天在班主任陈老师的提醒下,大家纷纷戴上草帽,带着行军水壶和馒头,干起活来才不再那么狼狈。

不过,挖渠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随着水渠越往下挖,坡变得越来越陡,从下往上搬运泥土就成了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年近五旬的陈老师带领几名个头高大的同学一起在下方挖土,其他同学则沿着斜坡排成一列纵队,用手传递畚箕,接力往上运土。虽然问题迎刃而解,但还是状况频发,比如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的接力不时会“掉链子”。有些体力较弱的女同学,常常来不及接过男同学手上的畚箕,比较心急的男同学就直接把畚箕放在女同学的脚下,不一会儿便导致好几个畚箕堆叠在一旁。一时放不稳掉落,泥土还会溅到女同学的身上,气得她们哇哇大叫。见男女同学的配合状况百出,陈老师一声令下,让我这个班长去帮忙协调。当时的我只得站在坡上,一边传话让下边的男同学递畚箕时注意控制节奏,不要时快时慢,一边还要帮来不及接力的女同学提着畚箕。

有时兄弟班级之间还会出现“争执”。那时随着渠道越挖越深,我们班与左右相邻的班级之间各形成了一道土墙。这些土墙厚薄不一,乍看没什么问题,但是等到即将完工的时候,就成了搬不走的障碍物,因为土量实在太大。当时负责挖土的男同学们,大多经过一两星期的劳动消耗,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不少人挖一阵子,就会喊着要换人,对那些需要搬离的土墙,更是望而却步。兄弟班的同学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谁都不愿意主动去动手搬土墙。最后,还是几位班主任老师一起协调,由班干部们带头,一个班平均划分搬运一段土墙,才最终解决了这件棘手的事。

即使挖渠的过程很辛苦,还出现了不少“小插曲”,但当看到北渠完工后顺利通水,我和同学们还是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付出的劳动收获了丰收和喜悦,心里更是感觉甜滋滋的,比喝了一大杯蜂蜜水还要畅快。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当了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清源山远足,只要经过北渠,就会在那里驻足片刻,向自己曾经付出辛勤劳动的一泓碧水投去深情的一望。

如今,或许很少人知道那些与北渠建造有关的故事了。但是像我这样曾经参与其中的亲历者,依旧会在心中的某个角落,保存着那段难忘的记忆,时不时翻出来回味一番。

--> 2024-12-11 □倪怡方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3230.html 1 只缘北渠清如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