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13日

系列报道之闽南“泉”体验 春节申遗成功,泉州闹元宵习俗、泉州花灯、南安英都拔拔灯、闽台东石灯俗参与申报

泉州非遗留住非一般闽南年味

泉州元宵节,花市灯如昼。

泉州花灯工艺精巧细腻

英都拔拔灯模仿拉纤绳

今年春节,“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活动在泉州东海中央商务区举行。图为拍胸舞表演。

元宵丸甜而不腻,有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两岸同胞相聚共祝人丁兴旺。(受访者 供图)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悉,该项目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其中泉州的灯彩(泉州花灯)、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等4个项目参与申报。

一盏盏花灯、一碗碗元宵丸,一道道踩街风景,汇聚成风味浓郁的泉州年俗,承载着世界闽南人精神家园中最温情、最执着的记忆与眷恋。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通讯员 陈彤熏/文(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图,除署名外)

灯彩(泉州花灯)

流光溢彩传千年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其品种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在史料中多有记载。

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的记录,唐僖宗年间(873—888),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在桃源建唐王宫,带来了长安结灯的礼仪,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提到:“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于外”“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矣!”

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迅速发展,工匠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称其为“料丝”,这种料丝被运用到花灯制作中。清代陈葆堂在《温陵岁时记》这样描述料丝灯:“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

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将其独创的刻纸技艺用到料丝灯造型图案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实现重大飞跃。

泉州花灯按造型结构可分为人物灯、动物灯、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莲花灯、关刀灯、宫灯、花篮灯、花瓶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多种款式。

按装饰功能可分为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

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设机关走马活动景,有的更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著名的结鳌山灯就属于座灯。

挂灯:做工精细,形态多姿,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多为挂灯。

水灯: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可安放在水面上。

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着的孩儿灯,常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形象,小巧玲珑。

按制作工艺分,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类。

彩扎花灯: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一种最常见的花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灯。

刻纸灯:由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刻纸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后,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刻纸料丝灯。

针刺无骨灯:用钢针将灯体图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再把针孔图案纸板粘拼成灯,点亮后,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整盏灯玲珑剔透。

泉州花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曾先后在我国台湾,以及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过大型花灯展。泉州花灯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订单,尤其是华侨商家热衷于订制泉州花灯,在异国赏家乡灯。

2006年,泉州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泉州花灯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林伟忠认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行业发展有多重积极作用。

其一,增强公众认知与保护意识。公众对于花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认知将会因此次申遗成功得到极大提升,能够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主动保护意识,为花灯传承构筑牢固的群众根基。

其二,推动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泉州花灯名扬世界,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花灯制作技艺的了解与学习中来,有利于挖掘、培育技艺精湛的花灯制作者,为非遗传承输送新生力量。

其三,促进文化创新与市场拓展。春节申遗成功,将激发花灯领域的创新活力,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与前沿设计,开发新产品。此外,花灯文化融入文旅产业,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达成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海丝”繁荣见证者

南安英都拔拔灯于农历正月初九举行,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

该民俗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源于古代英溪船民拉纤,将拉纤拔船的生产劳动场景艺术化地移植于游乐活动。南安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其险滩与弯曲河段较多。为祈求顺风,船民们从九日山昭惠庙迎来海神福佑帝君的佐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称“董山宫”。至明代,英溪流域的运输由洪姓经营,当地的昭惠庙成为洪氏当境神庙,拔拔灯被定为年例。洪姓族人不断从英溪流域向海内外迁徙,分布于中国台湾,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每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成了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

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南安英都拔拔灯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5岁的廖榕光介绍,拔拔灯约有700多年历史,“它反映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状况。”南安英都拔拔灯作为春节非遗项目,对提升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文化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为泉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春节成为世界级的非遗项目,拔拔灯等相关民俗活动将吸引游客来泉观赏体验。“明年春节,希望能有更多朋友来看看泉州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

闽南文化大集萃

泉州人称元宵节为“上元节”,活动十分隆重丰富。泉州闹元宵是闽南风俗民情的集中展现,深深扎根民间,世代相传,影响广泛。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闹花灯在泉州闹元宵习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于唐代由中原传入泉州。到了宋代,泉州灯节发展至极盛,冠绝天下,古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南宋,南外宗正司移设泉州,皇室宗亲将泉州花灯盛况推至高峰。时至今日,每逢元宵佳节,泉州万灯齐挂,人们纷纷上街赏灯,即为“睇灯”。

泉州灯俗丰富多彩,除了挂灯、睇灯,还有送灯、游灯、抢灯、串灯、猜灯谜等。挂灯之时,泉州人制作灯谜,贴附在灯上,供游灯人边赏灯边猜谜。在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家庙有“钻灯脚”“折花枝”“请七星灯”等习俗。泉州方言“灯”与“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因此灯会活动大多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泉州闹元宵还有文艺踩街、吃元宵丸等岁时习俗。古时,迎神赛会于元宵节当天或过后数日举行,明代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说,其时“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珍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后来,泉州把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游行改造为“文艺踩街”,有阵头、花灯、彩车、妆人、歌吹漫步等各种文艺表演。今年春节期间,时隔20年重启的“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活动盛大呈现,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1500名演职人员上演,迎来了现场观众30万人次、超亿次的线上新媒体曝光量。

从宋代开始,元宵丸便成为泉州的应节食品。元宵丸圆滚滚,煮熟后香甜而不腻。泉州人用其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形圆,有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泉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迎来全新机遇,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泉州应抓住机遇,做好“海丝”文化文章,进一步弘扬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泉州走向世界。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两岸共庆人兴旺

“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闽台东石灯俗的数宫灯习俗发端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期间。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奉祀宋代魏了翁祖孙三代圣贤“三公爷”,俗称“三公宫”。东石每年灯节挂灯礼佛,后渐演变为新婚挂灯。

迁台的晋江东石人将“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庙供奉。现在台湾有二十多处嘉应庙分炉,每年元宵节也在庙里张挂宫灯礼佛。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即三公宫)同时举行。

两地上一年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台湾的东石乡亲提前派人于农历正月十三回晋江东石祭祀“三公爷”,并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人数的宫灯数带过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去。闽南语灯谐音“丁”,只要数数两岸新添的宫灯数,就能知道东石子孙的繁衍情况。

数宫灯民俗活动期间,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齐明,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的高潮是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这一晚,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宫灯会的重头戏“卜灯”也在当晚举行,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绣球灯。

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将绣球灯迎回家,挂在厅中。随后,各人也将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能掷得大红绣球灯,就在农历正月十六以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

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脉相连。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明年,台湾的乡亲还将来参加东石灯俗活动。”闽台东石灯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永平对同胞相聚充满了期盼。一盏盏花灯跨越海峡,相同的文化基因连结两岸血脉,灯影遥相呼应,抚慰乡愁,祈盼团圆。

--> 2024-12-13 系列报道之闽南“泉”体验 春节申遗成功,泉州闹元宵习俗、泉州花灯、南安英都拔拔灯、闽台东石灯俗参与申报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3578.html 1 泉州非遗留住非一般闽南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