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13日

“地质郎”游安平桥

“天下无桥长此桥”,对桥梁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是指安平桥。这座跨海长桥是彪炳中国造桥史的千古绝唱,沉淀着岁月沧桑不息的涛声,讲述人类的智慧,闪烁闽南人向海而生鼓浪前行的篇章。

令天下桥梁汗颜的安平桥建造不易,在“地质郎”眼中,还远超正常的想象。周末,五个地质专业的同学相约游览安平五里桥。我们从水头五里桥大道边的西门登桥往东。大家一路测水深,认真评论材质的新旧、争相猜测地质的软硬、细致欣赏古人的智慧、豪放调侃今人的维护。

从晋江的安海镇横跨河流到南安的水头镇,其实不单跨越了河流,还跨越了沼泽地和河漫滩,跨越了最软弱的地层——海积的淤泥层。安平桥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传说安平桥“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它的桥墩分三种形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中采用长方形石墩;水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型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而建设安平桥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解决建筑在游泥层上面桥墩的沉降问题。

1000多年前的安海瑞光塔边,三五成群的客商带着各自的行装,等待着刚离岸不久正驶向对岸水头西门的渡船能尽快返回,一趟一趟地把他们也渡过对岸。他们心中多么渴望,要是有座桥那该多好呀。880多年前,一群能工巧匠忙碌在水头与安海间的水域中,或丈量水位深浅,或观测水流速度,或挖探地基软硬,频频磋商,频频记录。870多年前,客商们多年前的期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一桥飞架东西,沼泽变通途,桥上的商旅们三三两两,行走自如,手推车和马车来来往往。先人们根据这里的地质条件和地层情况,充分考虑了刮风和流水、水深和水浅、软土和硬土的影响因素,既建成了天下第一长桥,又使长桥沉降均匀,承载着智慧、承载着历史,直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巧妙地运用基础的形状和大小,解决了桥墩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使得五里长桥整体平衡稳定,坚固耐用。这里的每一座桥墩、每一张桥板、每一个构筑物,都记录着那个时代修桥工程的巨大和艰难,铭记着千百修桥工人的勤劳勇敢、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传颂着泉州人民艰苦朴素、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是泉州工匠们技术、技能、工艺、能力的综合体现。安平桥历经千年,经历多次损毁和修复,是一座饱含丰富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的美丽桥梁,更是一座具有深远意义的现代地标。它的设计和建造,影响着几百年来路桥的建设,指引工程地质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利用。在这基础上,现代科学深入研究地质地震和水文地理,理论上推演和模型上试验,研究并应用了多种深浅基础形式,再复杂的地层、再恶劣的环境,都有办法施工和建设。目前,中国的基建技术世界一流,勘察、设计和施工方法同样领先世界。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古人,我们在你们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在不断改进、优化和创新中,站到了世界基建的制高点。

从地质角度看安平桥,倍添独特韵味。这是一座独特的桥梁,但请放慢步伐、慢慢品赏。(林培贞)

--> 2024-12-13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3592.html 1 “地质郎”游安平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