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真的不迟。小县城的宵夜绝对还没开始。但乡间的小路确实鲜有人迹了,虽然路灯并不比城里的灯光逊色,十六的月亮也和城里的一样圆,村口的石雕麒麟一如既往地庇护着一村的安康和幸福。刹那间,仿佛勾起了什么,思绪万千一起铺满脑海,但又有一股幽香直沁心脾,让我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这个故乡的明月夜,也许我应该记忆点什么,星河眷恋?抑或锣鼓喧天?
石埕上,遇见的几个村里的小孩,也宛如小时候的我们,还是那么的精力旺盛,在这朦胧的月色下,正不知疲倦地、欢快地做着游戏,他们还是一如当年的我们那样追逐着,热闹着,有的却不会听“地瓜话”了,但还是很热情地为我们指路。
村西头的渡口,早已是稻田麦香的田地,现在又在改建乡村公园,村委会边乡村歌舞台的霓虹灯璀璨夺目,把整个夜空照得宛若白昼,虽然多了些现代城镇的繁华感,但我总觉得少了很多的蝉鸣虫叫、歌唱稻禾的蛙声,少了一丛丛摇曳丰收喜悦的篝火,少了一叶兰舟,还有,一身荷香、撑着油纸伞的眺望……
凉风徐徐,拂面而来,稻田里偶尔几只秋虫好像还没适应暖冬的气候,还呢喃细语着,这是哪里的来客啊?是啊,我们已是故乡的稀客!
顺着村旁的小路转个角,突然一个咖啡店的牌子在夜风中微微摇曳。女店主很热情地邀我们进去喝杯茶。我一直很纳闷,不是应该卖点咖啡吗?怎么还免费供应茶水,还是那种围炉煮茶。
仿佛看出我们的疑惑,她微笑着解释,她是邻村的,晚上刚接待一批本土小年轻办生日团建,活动后,自己独处静歇一会。感觉我们是陌生客,她自我介绍着,她就是喜欢乡村的这份宁静,悠然自得!来的顾客基本都是当地的,虽然有时也很热闹,但更多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故乡那份儿时的安宁,总是像父亲母亲的声音萦绕在身边,安抚着漂泊的游子心!
她接着感叹道,这些开在夜色里的店,其实基本是老华侨留下的老房子改建的,当地人称番仔楼。叶落归根,当年他们离乡背井,漂泊万里,海外谋生,为的是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故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从未在他们身上丢失。如今山村巨变,他乡也成故乡,但是他们仍然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很多人更是基本无偿奉献出这些南洋风味的建筑。
我终于明白了稻田咖啡的意思,儿时的稻田从未远去,一直在内心深处。我终于驻留了脚步。在这里,煮一壶茶,抑或啜一口苦涩的咖啡,都为寻觅一份心灵的安详啊!
但我真的心安了吗?今夜星光为什么这样灿烂?儿时悠扬动听的南音洞箫声再也听不到了吗?好想在某个石板巷口,突然迎面而来清脆的脚步声。
远处隐约传来几下呼喊孩子们回家的吆喝声,恍然当年奶奶的呼唤——早点回家啊!是啊!该回了,家在召唤了,母亲还在灯下等着,但奶奶去哪里了呢?哪里是当年远渡重洋的先哲?我的心不禁一阵悲凉,幽幽轻叹:夜临田野韵悠长,拂面寒风砖石凉。不见洞箫游子吟,巷斜银汉自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