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2月16日

老人“放生”大米

莫让善行成闹剧

□关育兵

12月10日,网友发视频称,浙江温州两位老人在河边“放生”大米,车上还有好几兜成袋大米。(12月11日《江南都市报》)

这一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相关部门回应称,大米不是污染物,倒大米是浪费粮食。不是污染物,就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让人放心许多;粮食虽是自己的,但浪费粮食仍是可耻行为。

值得深究的是,为何会滋生“放生”大米这样的行径呢?这不仅暴露出部分公众对放生传统习俗的严重误读,更折射出当前社会在生态意识层面的深度缺失。

“放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的是将被捕获或处于危险中的动物释放回自然环境,使它们重新获得自由。由此可以看出,放生的对象是动物,要素是被囚禁或处于困境中,目的是减轻其痛苦、让它们回到自然环境中自由生活,表达的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很显然,对于许多放生者来说,只记得积累功德和福报这一结果,却忽视了尊重生命、保护生态。如此本末倒置之下,种种“离奇放生”乱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更让人无语的是,对放生的片面理解,对生态理念和生命伦理的严重扭曲,还导致许多诸如放生外来物种、非本土生物等离奇现象的发生。2024年8月,“河北廊坊市一女子在小区放生蟑螂”,更有人放生革胡子鲶等,这些行为不仅无助于生态保护,反而可能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商业利益的掺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离奇放生”现象的蔓延。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私利,故意夸大放生的“功德”效应,误导消费者购买所谓的“放生专用品”。这种商业化的放生行为,不仅违背了放生的初衷,更可能因缺乏科学指导和生态评估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面对“离奇放生”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反思和应对。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放生行为的监管和指导,制定科学的放生指南,明确放生的物种、数量、时间、地点等具体要求,并对拟放生的物种进行严格的生态安全风险评估。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生态教育的投入和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放生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如此,才能让放生成为一种真正有益于生命和自然的善举,而非一场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 2024-12-16 □关育兵 老人“放生”大米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3999.html 1 莫让善行成闹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