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闲来无事,我翻看了小时候的相册,忽然发现一张自己抓周时的照片。小小的人儿,盛装出席,端坐在席子上,手里紧抓着一根毛笔,模样实在逗趣。这张照片也让我想起曾在书上看过书法家黄庭坚抓周的情景,据说当时他也是抓着一根毛笔不放。我猜或许就是从那时起,黄庭坚便与毛笔产生了难舍难分的缘分。
在闽南地区,过周岁生日被称为“做度晬”,一张老照片的出现,也勾起我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兴趣。正巧假期返家,看到阿嬷、姨母和母亲几人围坐在一起,正在讨论给妹妹准备周岁宴。我当下来了兴致,赶紧搬来椅子,坐在一旁认真听着。聊天中,阿嬷说得置办新衣,做度晬时给妹妹换上,代表欣欣向荣,天天都有新气象。也要给妹妹准备金手链和百福锁,寓意她长大后能健康成长,福气多多。母亲补充说,要提前准备一些抓周的物品,如砚台、笔墨、计算机、金帛等。更别忘了做些油饭、红蛋等食物,分送给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看着她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也凑热闹地说:“我当时度晬年纪太小,什么都不记得了,要是能再做一次就好了。”听了这话,在场的众人都哈哈大笑。
见我实在好奇,阿嬷便讲起给我做度晬的趣事。当时家里人提前在婴儿浴盆中放了几根葱,小心翼翼地将我放到盆里洗澡,之后还给我换上了一套新衣服。阿嬷说到放葱时,我想起了在纪录片《中国家宴》中看到的一段场景:诗人苏轼看到夫人为孩子准备周岁宴时,往洗澡盆里铺了一些葱,他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了夫人才知是取葱的谐音,期盼孩子长大后能变得聪明。这恰与阿嬷所说的长辈期盼不谋而合,听说当时母亲一边往盆里放葱,一边还念叨着,希望我能一直无灾无难,想来这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谈起抓周,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贾宝玉抓周的情节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听阿嬷讲到抓周时,我的脑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因为贾宝玉抓周时拿着粉脂钗环不放,贾政被气得满脸通红的有趣画面。“你当时眼珠子滴溜溜地转了一圈后,就抓住毛笔不松手了。”母亲一说到这事,便欣慰地笑了。我心想,虽说抓周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好似因此产生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羁绊,的确让长大后的我与写作有了特别的缘分。就像我自小便跟着舅舅学习书法,上学后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分科时选择了读文科,还在报考大学时挑了中文专业。
用母亲的话来说,做度晬其实就是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为新生儿带去祝福的一种方式。但我觉得这种闽南人代代相传的习俗,其实是特别又富有意义的,它不仅包含着街坊邻居的深情厚谊,也传递着亲朋好友的真诚祝愿。这种自古传承而来的独特习俗,也让现代人在热闹的氛围中萌生了更多企盼和希望。即使时间匆匆流逝,但它留下的美好时刻与奇妙缘分,总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就像度晬时抓住毛笔的我,就带着与文学与书法的缘分,踏上了追梦的旅程。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