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1月06日

满街腊八粥香 一城民俗味浓

寺庙的灯火、市井的炊烟、家庭的灶台,熬成泉州民俗盛宴,粥香情浓

往年腊八节,市民到寺庙领取春联。

泉州多家寺庙每年为民众广施腊八粥

往年腊八节,泉州少林寺理刚师傅用大锅熬煮腊八粥。

往年腊八节,市民游客开心品尝腊八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腊八习俗进校园进家庭。

核心提示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明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每年这天,泉州大街小巷弥漫着腊八粥的香甜气息,市民们以传统习俗迎接新春的脚步,各大寺院、社区、家庭纷纷开启“熬粥模式”,让这一古老民俗在寒冬中散发出浓浓的温情。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文 本报资料库/图

寺庙

施暖粥赠春联

祝福溢满心田

每年腊八节这一天,天还未亮,泉州少林寺、承天寺等寺庙内便已灯火通明,僧众们忙碌于厨房内外,为一年一度的腊八施粥活动做准备。巨锅支起,精选的红豆、绿豆、黑豆、花生、薏仁、莲子、红枣、桂圆等食材一一入锅,随着柴火熊熊燃烧,锅内腊八粥逐渐翻滚出诱人香气。

泉州少林寺的施粥传统雷打不动,年年腊八,都为民众送上温暖。记者了解到,以往在寺里摆四桌粥供取用,今年,泉州少林寺精心策划,将在寺内外同时施粥。该寺监院释理农介绍,1000份腊八粥会被送到东湖公园北门或南门,支起摊桌,免费分发给过往市民,各家按需领取,覆盖面更广。施粥时间也安排得妥妥当当:东湖公园处,早上9点准时开场,发完即收摊;寺内则从8点开始,持续到中午12点多,两处施粥点并行,让祝福满溢。

说到腊八粥配方,释理农语气笃定:“配方基本和往年一样,传统不能随意改动。”当下新奇潮流涌动,但这一碗碗腊八粥,凝结的是古老民俗,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祝福,守住传统,才留得住纯粹。

施粥只是开场,少林寺这天的活动丰富得很。寺内将办义诊,专业医护人员和僧人一道,为市民健康把关;送春联活动也热闹非凡,笔墨挥洒间,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当天的祈福法会更是重头戏,大家齐聚一堂,共绘美好生活愿景。释理农热忱邀请市民早起参与,沉浸式体验这充实的腊八节。

泉州承天寺的“施粥写春联”活动也将与往年一样如期举办。每年这一天,僧众与义工都会齐心协力,摆开施粥场地,今年也不例外。1万多份腊八粥热气腾腾,将源源不断送到市民手中,一直持续到上午11点左右才结束,年年分量不变,传统稳稳扎根。被问及今年施粥与往年差异时,首座上锤法师笑意温和:“和往年一样,食材没变化。”这份坚守,是对传统的尊崇,让领取者品尝到记忆里原汁原味的腊八粥。大雄宝殿前,写春联活动将同步开展,书法家笔下,一副副春联满含新年憧憬,与温暖的腊八粥相互映衬,给寒冬增添几分喜气。和一些寺庙侧重早课、仪式不同,承天寺聚焦“施粥写春联”,用质朴的方式,贴近大众生活。

街巷 熬出传统年味 融入乡愁记忆

每年腊八这天,街头巷尾的早餐店、小吃摊也纷纷应景。一些店铺门口会支起大锅,现熬腊八粥,吸引上班族、学生匆忙驻足。一次性纸杯盛装,热气腾腾,年轻人边走边喝,甘甜软糯驱散清晨寒意,古老习俗融入快节奏都市生活。

泉州有些社区的居民会共同熬制腊八粥,邻里间分工合作,洗食材、看火候,亲密无间。熬好的粥一部分送给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让他们感受节日温暖;另一部分则在社区活动中心供居民自由领取。

而在普通家庭,腊八粥更是承载着家的味道。多位泉州市民向记者回忆起小时候长辈们做腊八粥的场景。腊八当天,黎明微光初透,泉州老城区的深巷中,阿嬷们就已轻手轻脚起身,准备熬煮腊八粥的食材。红豆寓意红红火火,绿豆清凉祛病,黑豆助肾强体,花生祈愿多子多福,薏仁祛湿保健,莲子养心安神,红枣补血养颜,桂圆补气血暖身心,每一味都饱含对家人的祝福。她们将食材仔细淘洗,泡发在清水中,饱满的颗粒吸饱水分,似是蓄势待发,只等入锅炖煮,开启一场华丽蜕变。

古旧的灶台前,土灶柴火烧得正旺,锅里清水欢腾,阿嬷将沥干的食材一一倾入,再添上几瓢自家井水,盖上厚重锅盖。火焰舔舐锅底,锅里逐渐热闹起来,豆类在水中翻滚,似顽皮孩童;花生红枣不时冒头,香气丝丝缕缕钻出缝隙,弥漫全屋。此时,阿嬷坐在矮凳上,手持蒲扇,偶尔轻扇几下,目光温柔凝视锅灶,那是对传统的坚守,对家深情的付出。孩子睡眼惺忪跑来,依偎身旁,听阿嬷念叨腊八故事,灶火映红老少面庞,暖意直抵心间。

从家庭炉灶到寺院佛堂,从市井小店到公共空间,泉州腊八粥以多元姿态存在,诉说着传承故事。尽管时代变迁,速食文化冲击,可泉州人对这碗粥的执着未改。家庭传承中,长辈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古老配方、熬煮技艺延续;社会层面,寺院、商家、公益组织携手,扩大影响力,让腊八节日氛围更浓郁。它不仅是饱腹之物,更是文化符号、情感寄托,是泉州人在岁月长河中不变的年味坚守,见证城市往昔繁华、当下活力,年年腊八,粥香依旧,古韵悠扬,续写刺桐风华。

变迁

古代腊日祭祀

隋唐兴起喝粥

从古代的腊日祭祀,到南北朝渐成固定节日,再到隋唐兴起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这一天历经岁月变迁,背后藏着诸多传奇故事。

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原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它的前身是古代“腊日”,岁终之月称“腊”,上古时期,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岁末的几天举行,人们会用祭品来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祖先。那时,腊日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春节。

《说文》解释:“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意思说,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还要逐疫。民俗学专家萧放说,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起初,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八这天在当时已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此时,腊八节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成道、怀念忠臣岳飞等。民间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老百姓的勤俭美德。相传早年有老两口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十分懒惰,逐渐变穷了。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得找了一把扫帚,来到原来放粮食的大囤、小囤,扫出一点儿五谷杂粮,再加上几枚干红枣,煮了一顿粥。哥俩悔不当初,第二年都变勤快了,几年后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牢记懒惰的教训,此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吃这种杂粮粥,又叫“腊八粥”。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慢慢地,“冬至粥”便移为“腊八粥”。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难以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已有记载,说北宋开封府腊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相关链接

部分食材含糖量高

煮粥搭配有讲究

腊八粥营养丰富。“稻米是腊八粥最基础的食材,这会让粥更黏稠,口感更佳。而小米富含微量元素,可以修复老年人的骨骼,调节神经和心肌功能,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柳耀红介绍,“煮腊八粥常用的豆类可以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的皮含有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花生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莲子具有益肾涩清、养心安神的作用;大枣具有补充气血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口感……”

不过,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食用腊八粥也是有讲究的。“腊八粥的部分食材含糖量高,如糯米、红枣等就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柳耀红建议,想控制血糖,可在煮粥时加入燕麦、荞麦、豆类、杂粮等,“燕麦中的β-葡聚糖对升高血糖影响较小,荞麦中的铬元素,也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活性,豆类等富含的植物蛋白比较丰富,也不易快速升高血糖。这里要提醒患者,在熬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控制,粗粮如果细做,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再比如,结核病是一种慢性、高消耗性疾病,患者食欲较差,往往营养状况较差,可加入一些高能量、高蛋白的食材,如坚果类、豆类等。“坚果属于高能量密度食材,如10克的核桃,其能量有65千卡,15粒花生的能量也很高,约有90千卡,相当于一勺油(10毫升)的热量。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50克的黄豆含有约18克的蛋白。”柳耀红说。 (谢伟端)

--> 2025-01-06 寺庙的灯火、市井的炊烟、家庭的灶台,熬成泉州民俗盛宴,粥香情浓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6998.html 1 满街腊八粥香 一城民俗味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