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长的梦境中,戽水声如同一首田园诗篇,轻轻回响在心间,带我穿越回那个蝉鸣蛙叫、稻香四溢的故乡,重温那段纯真岁月。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生产队将旱地改为水稻田。在新垦的砂壤土上,为确保稻田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戽水成了日常重任。
戽水,这一古老农事,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陆游笔下的“溪近时闻戽水声”,生动描绘了田园灌溉场景,而戽水工具从木桶到塑料桶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闽南谜语中的“一粒田螺四支须,两个老公婆拔卡面忧忧”,谜底便是戽桶与戽水,它承载着几代农村孩子的童年记忆。
每逢春耕时节,池塘边热闹非凡。大人们忙碌地引水灌溉。我们小孩虽帮不上大忙,却总爱跟在身后,好奇地模仿。大人们戽水的身姿,宛如自然的舞蹈,优雅而有力,让我们心生向往。每当戽桶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仿佛水鸟觅食,带着水珠欢快跃起,那份生动与趣味,至今仍让我怀念。
七八岁时,我对戽水的兴趣减退,但母亲坚持认为这是一项必备技能。炎炎夏日,她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我。村里的池塘边,常常能看到大人带着小孩戽水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香,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戽水声,还有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声,共同编织成一幅幅难忘的田园画卷。
学习之余,我常回家戽水,希望通过多赚“工分”减轻家庭负担。与伙伴们共同努力,我们练就了高超的戽水技艺,成为生产队里的“戽水专业户”。汗水浇灌着土地,也浇灌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
戽水之乐,不仅在于劳动的充实,更在于意外的收获——捕鱼。每当池塘水位下降,鱼儿现身,我们便加快戽水速度,期待着捉鱼的欢乐。鲜活的鱼儿丰富了餐桌,更让疲劳烟消云散。
戽水形式多样,依据水深与人力调整。浅水域,一人独力操作;水稍深,三人协同;深水区,则需紧密配合,额外增加绳索。戽水虽质朴,却蕴含深厚技巧与默契。俯身、后仰、甩手、提肩,每一个动作都需精准到位,双人协作更需心领神会。
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戽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现代化灌溉设备取代了传统方式,让农业生产更高效便捷。但在我心中,那份对戽水的记忆与情怀永存。它如陈年佳酿,越品越醇厚甘甜。
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梦见那片稻田,耳边响起戽水声,心中涌动的是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那段纯真岁月,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永远镌刻在心间。戽水,不仅是一段农事记忆,更是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