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终于可以盘点一下2024年全年的读书情况。
2024年共读书33本。刨掉春节前后两次参加公司融雪除冰约11天,以及春节期间给自己放了个8天的长假外,平均下来,10天一本书,读速适中。从阅读时间上看,先前早上5:50起床,后受极个别上进网友“蛊惑”,往前再调20分钟,为的就是赶早到公司,确保每天上班前不少于一个小时的净阅读时间。上班时坐地铁约半小时,时间早,车厢空荡少人,上班路上一般可以看十到二十页,视情况而定。下班路上人太多,看书不太方便。再就是晚上看书约一小时,效果较早上略差,一是杂事影响,二是有时看电视剧刹不住车。
读得最爽的一本书:《何处不归鸿:苏轼传》。书写得好,更因为个人对苏轼的人生理念顶礼膜拜。苏轼是行走的光,走到哪,朋友交到哪,诗词作到哪。与诗词才华光耀照人不同,苏轼的仕途挫折频仍。苏轼一身正气,五度被贬,却愈挫愈坚。为官勤勉务实,治水尤见成效,多地遗有苏堤或苏公堤。苏轼热爱生活,再贫瘠之地,总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被贬黄州团练时,他把当地人不太喜欢吃的肥肉,改造成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至今为餐桌佳肴。
读得最快的两套书:贾平凹的《赤日》《蚁神》短篇小说集和张楚的《云落》。小说一般看得很快,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看过的小说才两本(套)。相较于贾平凹的长篇,更钟爱他的中短篇,尤其是早期那些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2024年读他的这两部集子,里面有些篇章以前读过,这次重读,似故地重游,又生颇多感触。限于个人的孤陋寡闻,对张楚不太熟悉,不过《云落》一书的阅读体验极佳。首先是文字故事极接地气,再就是故事新颖传神,极易产生共情。
读得最吃力的三本书:《何以成诗,六朝诗赋中的思想传承与意义生成》《中国山水画对谈录》《戏剧的诱惑:中国早期戏剧的生产与复制》。三本书文字高深莫测,初看吃力,再看仍旧吃力,但吃透嚼烂后又有心得。文化是情绪的敏感体验,微妙而细致。读这些书,少不了前前后后找许多辅助资料,一顿劳作之后,又似茅塞顿开,这大抵就是读书的快乐所在。
最有关联的四本书:《康熙的红票》《失去的三百年》《乾隆的百宝箱》《明清江南的商业发展》。从时间点看,明清是西方近代经济形成的起步阶段,随着葡萄牙、西班牙传教士进入中国,一起带来的还有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然而,唯有“红衣大炮”和阴阳历为国人所器重,其他那些原本有助于我们搭上经济发展快车的知识,却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最有感触的五本书:《愤怒的天气》《脆弱的物种》《黑死病,一个村里的微观史》《掌上花园》《江如练》。五本偏博物学,最后一本报告文学之所以加上,是因为多年前去桂林,对那里的山水记忆犹新。爱看博物学,大抵因为这类书剔去了人世的浮华虚荣与伪善,可以洞察到这个世界最本真的一面。再就是,人类并不是贵于万物,离开这个生态系统,人类什么也不是。
其他有一些书这里没有提及,并不是书的原因,只是太杂太乱,不可能一一提及。总之,生活之美,贵在可以读书,可以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