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6日,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2位政协委员围绕“如何共建21世纪‘海丝名城’”积极建言献策。本报摘登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融媒体记者 黄伟毅/文 张九强/图
做优营商环境 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
周少雄 市政协常委
当前,泉州市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160万户,有效提升经营主体的满意度,是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现实需要,也将为泉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议建立健全税务稽查、涉企案件办理、舆情研判联动等机制,强化对国企民企、政府采购的公平竞争审查,建设“有温度”的法治环境。建立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管理、预警和修复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营造“有态度”的政务环境。探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成立泉州市专精特新产业引导基金和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和保险合作库等,多维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有活力”的创新环境。深化“标准地+承诺制”“并联审批”“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等改革举措,探索设立人才柔性引进线上平台,全面兑现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打造“有保障”的要素环境。
微协商 大作为
肖惠中 市政协副主席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市政协通过创新微协商、微调解模式,有效激励广大委员发挥自身优势,为泉州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政协开展微调研、微协商等活动,打通“申请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必须提供生产场所使用证明”这一堵点,成功破解120家卫生用品企业办证难题;合力破解朵莲寺土地、房产权属、消防备案等方面难题,2024年累计推动全市宗教场所办理不动产确权登记110宗;推动中小学体育场所600多处向社会开放,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健身好资源。
两年多来,市政协累计在全市布局搭建各类委员行业解纷室33个,邀请300余位政协委员担任调解员,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涵盖多个支柱产业集群,2024年成功调解2500多件,涉及金额3.5亿元。相关做法获评泉州市机关体制机制创新“双十佳案例”、全省“百优案例”等。
加强泉州学研究应用
丁毓玲 市政协常委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时代价值、地域特色的泉州学,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泉州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
建议完善研究体系,鼓励高校成立泉州学研究机构,打造具有辨识度、传播力的泉州学品牌;筹备成立“国际泉州学研究会”,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泉州学文献资料中心建设等。在促进泉州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将泉州学对古城风貌、传统街区布局等的研究成果融入城市规划之中,以文化景点、民俗活动等为依托开发具有泉州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鼓励文化企业基于泉州学研究成果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此外,通过建立泉州学研究推广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式,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专业人才投身到泉州学领域中来。
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实施
李小玲 市政协常委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建立被誉为社会保险制度“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填补长期失能护理保障的空白,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建议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整合多方要素,建立适应我市市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包括建立市级统筹、城乡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制度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管理服务一体。建立单位、个人、财政、社会等多元、独立筹资渠道,由个人和用人单位、财政补助等共同缴费。建立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构建失能保障、失能预防为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制度。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并设置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来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失能等级评估,积极培育发展专业、规范、独立的失能等级评估机构。
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杨旭东 市政协委员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建议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成立泉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定期研判分析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快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开展“家庭教育特派员”“父母大讲堂”“家长微课”等创新做法和特色活动,发挥好家庭教育“第一站”作用。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切实落实“五育并举”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智体美劳”教育全过程,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泉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爱心基金”,组建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加强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供给。
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
黄军红 市政协常委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全社会对充电桩需求日益增加,破解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瓶颈,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建议全面推行分类施策“清单化”管理模式,由各县域排查属地所有在编在册小区,基于小区年份、车位配置情况,分类推动充电服务。尽快编制《泉州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参照行业标准、先进城市经验,明确相关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细致,助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应用新能源公共充电站建设新模式、新路径,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便捷充电服务、半径越来越小的公共充电圈。统筹提升“充电一张网”平台的服务效能与监督力度,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公众服务和监管水平。及时把握市场机遇,锚定打造换电赛道标杆城市的目标,探索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
优化产业生态 做大现代体育产品集群
许金升 市政协常委
泉州正加快建设万亿级的现代体育产品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建议加大研发平台要素投入,完善集群科技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并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产业链集群配套,增进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上下游自我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体育产业赋能提效行动,加快绿色体育产品全行业普及、全链条场景拓展。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制定体育产品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战略规划。有序布局海外市场,实施体育产品集群跨国公司培育计划,支持集群国际合作、跨国并购和引进,推进建立“泉州制造”海外运营中心、设计中心、柔性生产基地,提升国际受众面和影响力。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许长春 市政协委员
我市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约42万人,排名全省第三,约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0%。
建议制定完善关联政策,落实平台企业安全管理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订立劳动合同,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开展集体协商,由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工会等组织与平台企业共同协商用工相关事项。保障社保权益,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模式。完善工会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共享职工之家、户外劳动者驿站等服务阵地建设。探索设立新业态党群服务中心等一线平台,建立“服务+保障+监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推广零工市场建设,构建零工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会商研判机制,明确各类新业态行业监管部门和责任。建立信用监管与激励惩戒协同机制,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加强两岸协作 推动AI设计赋能消费品产业
杨学太 市政协委员
泉州作为全国民生消费品制造业重地,拥有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工艺美术等一批设计驱动型消费品产业,为AI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导入台湾AI设计优势资源,可助力打通AI设计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赋能我市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推动我市高职院校与台湾高校合作,引入台湾AI设计师资,加快培训AI设计技能人才。成立“两岸AI设计产业联盟”、设立泉台AI合作专项、打造“一产一院+企业+台湾高校”联动模式等方式,创新泉台AI设计对接合作模式,打造两岸AI设计高地。以“标准共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率先开展两岸AI设计标准共建,打通AI设计应用堵点,打造台湾AI人才来泉就业快速通道,快速形成泉台AI合作实际成效。
加强“两江”流域入海口生态景观塑造
王蔚 市政协委员
两岸沿江滨海城市景观线是泉州宝贵的天然资源,推进“两江”流域入海口生态景观塑造,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形象。
建议建立流域协同、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制定晋江、洛阳江“一湾一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统筹考虑世遗点、水源保护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要素,谋划两江流域入海口的防洪工程项目,增强极端天气洪涝风险应对能力。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清淤专项整治行动,将晋江、洛阳江入海口营造成河畅、水清、岸美景观带。围绕文化、运动、景观、亲子等不同主题打造江滩公园,建设湿地、绿化带、生态护岸、沿岸景观等,串联起江海景观大道、碧海银沙、黄金海岸等景点。推进两江流域入海口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改造提升特色街区空间,全面提升滨水环境品质,打造泉州最美海湾。
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县域建设
王若兰 市政协委员
当前,泉州正处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建议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县域建设,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议通过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固共同富裕大盘。科学谋划乡镇发展定位,深入挖掘乡镇域发展要素,出台乡镇协同发展政策,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破解共同富裕瓶颈。通过构建监测体系、分批次培育等方式,探索共同富裕机制性制度性做法,形成比学赶超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县域的浓厚氛围。
完善保障机制助力台湾青年扎根泉州
王鸿燕 市政协常委
在泉台师台青群体是推动两岸融合、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重要桥梁。如何促进他们在泉州“落下脚”“安下心”“扎下根”,以此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对于推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结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相关政策,制定《泉台青年融合交流短中长期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泉台青年交流融合,形成整体部署,形成合力。组建在泉台籍高校教师协会,实施台湾高端人才与青年人才双轨引进,形成制度化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展交流资源,创新交流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搭建多元化广覆盖的两岸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完善泉台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全面掌握台青就业创业情况及求职趋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岗位,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向前延伸、提质增效,打通台青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