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摔琴”故事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最为人们熟知。在懂音乐的钟子期不幸辞世后,俞伯牙有感于知音难觅,摔琴明志,并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子期因音乐而相知相交的经历成就了“知音”范例,并给后人留下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可谓千古流芳。
而欧洲一位演奏家的摔琴之举,则是为了吸引眼球,让世人关注自己琴技的营销手法。这位演奏家苦于自己知名度不高,听众寥寥,便在宣传海报上预告,他此次演奏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高昂的价格,果然这场演出当晚,吸引了比平时多出数倍的听众。演出开始后,那把引人关注的小提琴发出的美妙音乐,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正当众人还沉浸其中时,演奏家突然转身拿起小提琴,往舞台上的桌子猛砸,小提琴随即被砸烂,顿时,四座震惊。在人们诧异惋惜之时,演奏家变戏法般地从桌布下拿出一把外形相似的小提琴,说道:“各位,刚才摔烂的是一把售价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接下来我要演奏的这把才是真正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这一摔琴“表演”无疑是富有效果的,此后,这位演奏家的名声迅速传开。他后续的演出,几乎都是场场满座,演奏技艺也获得了乐界的认可。
唐代诗人陈子昂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年轻时的他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虽然想要一展鸿鹄之志,但无奈才识词赋一直无人赏识。一天,郁闷不已的陈子昂偶然看见一位老者在街边吆喝,卖的是一把价值不菲的琴。见围观者甚众,陈子昂灵机一动,当即说要将琴买下,并请老者随他回寓所取钱,同时对在场的人说:“在下陈子昂,略通琴技,明天我在寓所为大家演奏此琴,敬请各位莅临听曲。”第二天他的寓所门口果然挤满来看琴的人,当中还有不少权贵名流。陈子昂抱琴出场,对众人抱拳道:“感谢各位捧场,但我弹琴是假,摔琴是真。”话音刚落,他便将琴高高举起,只听“啪”的一声,琴被用力摔在地上,立刻弦断琴碎。正当大家目瞪口呆时,陈子昂朗声笑道:“弹琴只是雕虫小技,我的词赋文章远胜琴技百倍,现在请大家品鉴一下我的诗文。”说罢,他从箱子里取出事先印好的大叠诗词文稿,分发给在场的看客。在这之后,陈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锦绣诗文便在京城传开,最终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更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从现代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以上三位的摔琴举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最后都起到广告的效应。伯牙的摔琴,是出于对知音早逝的痛惜与悲恸。这种真情驱使下的摔琴举动,有着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也使得伯牙对情谊的珍视广为人知。知音难觅,封琴不弹,可表其心,但摔琴比“封琴”更有画面感与故事性,且易于传播,同时契合好广告的特性,因此记载这一故事的《警世通言》,后来才会引得人们争相传阅。
相比之下,欧洲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唐代陈子昂的摔琴之举,则显得刻意为之,还带着营销的噱头。演奏家先用昂贵的名琴吸引大众,待演出时,又用偷梁换柱的方式,以普通琴替代演奏,还把琴当场摔碎,借此举告诉观众:“琴技的重要性远胜于名琴。”而诗人陈子昂弹都不弹,直接把名琴摔碎,以此告诉众人,自己的文章才华远胜于琴技。二者的摔琴之举虽有不同,但都引起了轰动效应,也让他们的大名为世人所知,更是借此打开了发展空间。
舍得摔琴,敢于摔琴,懂得当众摔琴,是这三个故事能传播开来的关键。现在各行各业都“卷”得厉害,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是人们所关注的。这些摔琴举措,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