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市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座谈会。13名省、市政协委员和特邀嘉宾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交流发言,为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言献策。□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文 陈起拓/图
蓄力打造泉州“国际时尚之都”
林宏楠 市政协港澳常委、泉州纺织服装商会会长
泉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产业经济实力,具备对话全球时尚的潜力,要蓄力打造泉州“国际时尚之都”。
建议:突出本土特色,引入泉州风格元素,把本土特色、文化积淀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塑造国际化的“泉州风”时尚符号。倡导时尚创意产业跨界合作,比如与影视、科技、文创等领域跨界合作,构建时尚生态圈。强化时尚教育,注重人才引进,探索建设时尚教育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艺术院校,培养更多时尚产业人才,加大力度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国际顶尖的时尚设计师、品牌经理等行业精英来泉,推动泉州时尚产业全面升级。
以泉州资源优势赋能时尚产业发展
伊加喜 市政协港澳常委、南益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发展时尚产业,泉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南益集团在纺织行业发展的实践,谈谈如何加快推进泉州时尚产业发展。
建议: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扩充研发队伍,创新改善流程工艺,优化提升管理模式,实现精益生产,达到降本、提效和增益的目标。打造文创园区,引领时尚风潮,加大扶持力度,以行业龙头作引领,建设集文化、设计、研发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园区。立足泉州特色,用好泉州世遗与国潮招牌。出台前瞻性政策,加快孵化自主品牌,鼓励和指导有实力的企业深化国际并购与合作,致力于打造鞋服时尚产业集聚地。此外,引入专项基金和海外资本,助力本土时尚品牌矩阵早日成型成势。
持续创新建设高品质世遗之城
许平 市政协港澳委员、福建万兴隆集团执行董事
泉州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文旅经济要从“网红”到“长红”,可以借鉴世界遗产城市京都的做法。
建议:深入挖掘阐释世遗价值,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挖掘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深度的解说词,在景区、文化场所等地进行展示。精细化布局城市景观设计,细化制定古城建筑规划条例,对现有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加强城市景观设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发具有泉州特色的文创时尚产品,举办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产业园区,如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海丝时尚产业园等,塑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以侨架“桥”助力泉企高质量发展
李子建 省政协港澳委员、澳门创天集团董事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泉州与澳门的合作迎来重大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澳门泉籍人口占澳门总人口约15%。侨智侨力可助力泉州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突出协同创新,完善泉澳合作机制,用好乡贤资源,推动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合作走向深入。积极参与国际展会,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用好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MIF)平台,帮助更多泉州新兴企业“走出去”寻找商机、交流借鉴。加大支持力度,做强平台经济,澳门将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推动泉澳合作过程中,可重点聚焦准“独角兽”企业孵化等实际需求,助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涌动的科创服务生态等。
多举措助力泉州成为“世界美食之都”
赖映红 市政协港澳委员、香港汇通灯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前,泉州正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这对提升城市知名度、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建议:加强保护传承,建设泉州美食档案库,由政府牵头,组织文化、餐饮等相关领域人员,建立完善的美食档案库,构建立体的美食文化体系,开展传统美食技艺传承活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定期举办各类烹饪大赛、美食文化讲座等活动,打造高素质餐饮人才队伍;引导餐饮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经营,建立美食评定和品质认证体系。加强融合发展,促进“美食+相关产业”深度链接,促进美食产业与农业、渔业、旅游业、文创产业等协同发展。此外,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传承美食文化,举办美食文化讲座,开展街区美食推广活动等。
助企到“沙漠”寻找“新蓝海”
留文博 市政协港澳委员、香港万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前,很多企业开始关注中东地区等海外新兴市场。如何寻找和拓展中东市场的商机?
建议:加强政企联动,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沙中特别经济区”预计于今年启动建设,政府可组织企业组团“出海”,开拓市场、寻找“新蓝海”、抢占产业赛道。抢抓大基建机遇期,中东市场尤其是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家的市场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可梳理各县域的产业特色,搭建统一平台,帮助“泉州优品”“出海”参展,迅速进入中东市场。助推企业练好“内功”,融入全新供应链,政府可有针对性地扶持中东市场急需的高端制造、5G技术、新能源、AI(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企业,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推动泉澳台产业融合发展
蔡思伟 市政协港澳委员、澳门福建青年联会理事长
2024年9月,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和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合作成立“世遗之城·海丝泉州”澳门交流推广中心。如何借助这一平台,推动泉州、澳门、台湾的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建议:进一步完善“世遗之城·海丝泉州”澳门交流推广中心的功能和设施,确保能够为两地企业的经贸洽谈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借助澳门国际高端贸易市场的资源,促进泉澳台企业精准互动合作,构建三地行业交流格局,共享发展机遇。打造两岸多元示范地,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结合泉州制造业优势、澳门旅游及金融优势、台湾高科技优势,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建立三地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鼓励三地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间开展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等。
促进泉台中医药产业合作发展
邱俊杰 市政协台商特邀嘉宾、泉州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泉州与台湾在中医药领域渊源深厚,可进一步促进两岸中医药产业的合作发展。
建议:完善产业链条,引导规模化发展,针对两岸市场需求,精准引进台湾特色中药材品种,借助林下经济模式,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两岸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深度融合。强化学术交流,建设科研实践合作模式,可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海丝中医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科研中心等,搭建闽台中医药大健康研学合作平台。推广预防医学,挖掘医疗康养产业潜力,建设中医健康管理中心、康养服务设施等,引入台湾先进康养理念与技术,塑造独具泉州特色的中医药康养品牌。
把泉州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黄金桦 市政协异地商会委员、贵州泉州商会会长
贵州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建议借鉴其经验做法,把泉州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建议:优化基础配套设施,以240小时过境免签游泉州为契机,开通更多国际航班,完善酒店、公共交通、步行道等配套设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具备多语种能力的导游服务队伍,拓展世遗英文网站、“一部手机游泉州”等线上设施服务范围,扩大受理境外银行卡POS机、ATM的覆盖面,并在重要文旅场所增设外币兑换服务点。拓展区域合作,构建全域网络,整体串联起文化遗产和滨海资源、山地资源,融入闽南文化,打造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链条式“世遗”旅游精品等,并联动省外知名旅游城市,构建全域旅游服务网络。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洪辉煌 市政协异地商会特邀嘉宾、四川闽南商业联合会泉州商会会长
泉州如何强化战略性布局,招引高质量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建议:主动打破区域限制,抢占新兴产业赛道。泉州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时,可开展区域间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立足泉港、惠安等地的化工产业优势,发力生物医药研发,谋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拓展企业与全国乃至全球医科院校的研发融合,吸引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业项目落地泉州。瞄准前沿技术领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生态,拓展石墨烯应用市场,精准引育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纳米材料。积极联动“宁德时代”“福州轻工”等行业龙头企业,整合石化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资源,建成跨域融合、上下协同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共筑中非合作发展新未来
蔡金钢 市政协海外特邀嘉宾、世泉青马达加斯加分会会长
目前,泉州与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有着进出口贸易往来,出口额比增超20%。中非在民生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泉州如何抢抓机遇、用好“侨”力,共筑中非合作新未来?
建议:鼓励境外投资,探索大农业合作,非洲可开垦耕地达88亿亩,占全球一半以上,泉州在机械装备、种苗科研、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扩大泉非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比如共同研发良种、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等。整合泉州对非洲贸易的优势资源,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以跨境投资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发挥好泉州与非洲的文化桥梁作用,利用在非海外华侨的资源优势,助力实现互利共赢。
“走出去”推广德化陶瓷时尚品牌
刘爱平 市政协海外特邀嘉宾、世泉青日本分会执行会长
德化陶瓷名扬天下,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德化陶瓷国际化贸易发展?
建议:强化打造现有“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化巡展平台,同时以展会为桥梁“走出去”,探索在巡展所在地设立“‘中国白·德化瓷’推广展示+海外仓中心”,更好地展示德化陶瓷文化。持续向外拓展高端市场,日本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具有其独特性,可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并坚持创新驱动、自主研发、独立设计。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与国外知名陶瓷城市形成常态化互动,共同举办陶瓷艺术节、研讨会等活动,共同促进陶瓷文化交流和发展。
重视泉州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
杨文田 市政协海外特邀嘉宾、美国福建海外联谊会会长
泉州作为一座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更加需要重视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
建议:加强媒体合作、形成传播合力,制定与泉州城市品牌目标一致的媒体传播规划,通过传播生动的内容讲好“泉州故事”。支持一批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推动“泉州优品”“走出去”,参与国际展会和跨国合作项目。加强线上互动、构建传播网络,可借鉴深圳的经验,通过邀请外籍短视频博主探访泉州,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产业特色,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此外,推动泉州传统文化艺术的海外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动。用好第三方平台、提升国际声誉,可加强与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智库的合作,打造更丰富的国际传播平台。